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古诗平仄口诀? 清明古诗平仄?

2023年11月15日 09:36:121

古诗平仄口诀?

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绝句: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清明古诗平仄?

平仄分析:

原始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古韵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注:纷『十二文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原始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古韵平仄:仄仄通平仄仄平。 注:魂『十三元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始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古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今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原始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注:村『十三元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重复字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的平仄?

平仄指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古代“平声”→普通话的阴平及阳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第三声),古代“去声”→普通话去声(第四声),古代“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

春望标平仄?

1、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原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如何判断古诗平仄?

平声字是指汉语拼音中的第一第二声的字,仄声字是指第三第四声的字。一般在古诗词中,上下两句诗的平仄是对应的,可以根据此来判断。

古诗如何分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白话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乌衣巷古诗的平仄?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朱雀桥边野草花,

平仄平平仄仄平,

乌衣巷口夕阳斜。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旧时王谢堂前燕,

仄平平仄平平仄,

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平仄对是?

古诗词(以七言为例)的平仄关系大致分为四种:

一,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联”、“粘”关系:

联:两句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

粘:上联末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

古诗平仄规律大全?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 词 曲 赋

(阴平)(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像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只要查字典或韵书就能消除,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李白古诗平仄规律?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平仄分析:

原始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韵平仄:仄平通仄仄,平仄仄仄平。 注:盘『十四寒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仄通仄,平通仄仄平。

原始诗句: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注:端『十四寒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原始诗句: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古韵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注:团『十四寒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原始诗句: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古韵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今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原始诗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古韵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注:残『十四寒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原始诗句: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古韵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注:安『十四寒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通平。

原始诗句: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古韵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通仄通。 注:观『十四寒平声』 注:观『十五翰去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通。

原始诗句: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韵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注:肝『十四寒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平平?平通平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