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山居张抡赏析?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这首词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词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踏莎行山居所表达的情感?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欧阳修《踏莎行》的鉴赏?
欧阳修《踏莎行》的原文及赏析 【原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补充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以对句开头。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踏莎行郴州旅舍鉴赏作者的感情?
字字写景,字字皆情,亦情亦景,亦真亦幻,一失一迷,让人置于其中。
踏莎行梗概?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元代诗人王旭创作的一首咏物词。此词先立主旨,直抒胸臆,写梅雪俱美,后以鲜明意象,比较二者异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长。全词运用了衬托、想象、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梅雪各自的典型特征。
作品名称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作者
王旭
创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处
《兰轩集》
文学体裁
词
踏莎行平仄?
踏莎行的正体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代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曾词、陈词之添字、摊破句法、转换宫调,皆变体也。
格律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踏莎行意思?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喜朝天”[5]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等。
踏莎行名篇?
踏莎行这个词牌的名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居夷行诗歌鉴赏?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巴陵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君山偃蹇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扬州云气郁不动,白首频回费私祷。后胜误齐已莫追,范蠡图越当若为。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时。愿闻群公张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十月,作者当时正避难于湖南岳阳。诗歌深深地表白了作者忧虑时局之情,寄寓了“念乱望治”的愿望。居夷,语出《论语》: “子欲居九夷”。 “夷”,指边远地区。题为“居夷”,表明遭乱流寓边区,远离京城。
起首二句是全篇主旨,启示人们,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一旦国家危亡,人民也就没有幸福可言。作者的体会是从血与火的惨痛教训中得出来的。北宋政权覆亡前,诗人曾在朝为官,仕途上一路顺风,生活比较优裕。金兵入侵中原以后,国破家亡,诗人由河南逃到湖北,继之又逃到湖湘间,苦难的遭遇,巨大的生活落差,使诗人意识到承平的欢乐,感到逃难到边远地方,即便没死,也远不如安居中原为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以下六句写自己居住夷地的景况。十月的巴陵,北风怒嚎,几乎能把征人吹倒。巴陵:古岳州,今湖南岳阳。湘江上浊浪排空,让人望而却步。洞庭湖边,秋声销歇,落叶稀疏。川原上徒留下明亮的杲杲日光,战乱无年, 《庄子·天运》中所说的黄帝在这里演奏的咸池之乐,再也不会听到了。岁暮天寒,光颓的君山依旧耸立在湖中,苍天映照下的湖南大地,空旷混濛,象扫过一样惨白。君山:在洞庭湖中。偃蹇:高耸突兀貌。湖南在当时算是后方,已是如此萧条冷落,那么前方一带的凄惨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下四句,写自己虽然在颠沛流离的逃难之中,仍满怀爱国的激情,时刻都在为国家前途担忧。前二句感叹时事迭变,国家多难,已使爱国志士深感悲痛;而胡尘未净,书生先老,则更令人生年华易逝之恨。后两句对金兵进逼江淮一带,深感忧虑。尽管当时高宗在扬州,那里王气很盛,但如果金兵继续南下,朝廷又会怎么样呢?诗人为朝廷担心,禁不住频频回首,一次次在心里祝祷朝廷上下能安然越险。
“后胜误齐已莫追”以下四句,诗人忠心告戒朝廷,过去张邦昌一类权奸通敌卖国,使国事一败至此,不堪回首,现在追悔也来不及了。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能再发生象战国时期齐相国后胜贻误齐国那样的事了。战国末期,后胜相齐,与宾客收受秦国贿赂,劝齐王朝秦,不修武备,不助五国攻秦,导致五国被秦灭亡以后,齐也破灭(见《战国策·齐策》)。作者说象范蠡、文种那样图谋复兴越国的忠臣义士,当时亦并不少见,君臣应当象越国君臣那样上下一心,皇天难道还没有悔祸之意?有志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一定要珍惜时机,为国家施展自己的经纶之才。
最后二句,诗人表示倘能听到诸公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扬我国威的大好消息, 自己就是老死于蓬门以下,送过这忧患余生,也是心甘情愿的。进一步表示了自己的赤忱之心。
全诗语重心长,字里行间跳动着诗人一颗爱国之心,洋溢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所谓身在草莽,心存魏阙,正是作者写《居夷行》的原因。
在艺术上,开头两句中“遭乱”与“承平”、 “居夷”与“中原”,象是截然不同的两组镜头,映入了读者的眼帘,立刻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了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从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包围汴京到诗人写作这首诗止,三年多的战乱,使千千万万的人成了难民,谁不想重返中原,安居乐业过承平生活?但由于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种种局限和阻力,人们只能把这愿望硬压下去,然而这些受压抑的愿望却无时无刻不在潜意识里活动,一经诗人点破,读者怎会不借诗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呢?
比喻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巴陵十月江不平”以下六句,看是写景,实是用环境中凄惨的景物暗喻时事的艰危。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精当的比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战乱的社会与浊浪翻滚的江水,在动荡不安这一点上极其相似;从北方席卷而至的敌骑与强劲呼啸的北风在暴虐、强悍、野蛮这一点上极为相似,湖南的人烟稀少,社会萧索与刚刚扫过的一片白茫茫大地在空寒、冷落上没多大差别。诗人把整体上极不相似,而在一点上极其相似的喻体和本体放在一起比较,使得诗人强调部分的形象特征在整体差别的背景中显著突出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踏莎行格律平仄?
踏莎行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
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格律说明: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变体一,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变体二,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正体格律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变体一格律: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