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送魏万之京的主旨? 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音版?

2024年01月04日 08:13:171

送魏万之京的主旨?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都在抒发诗人送别友人的离别愁绪。

首联用的是倒戟法落笔,点名了出发前的场景,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的是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也在暗喻长安这个地方不宜久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时间干一番事业。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跟友人深切的友情,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音版?

送sòng魏wèi万wàn之zhī京jīng

朝zhāo闻wén游yóu子zǐ唱chàng离lí歌gē, 

昨zuó夜yè微wēi霜shuāng初chū渡dù河hé。 

鸿hóng雁yàn不bù堪kān愁chóu里lǐ听tīng, 

云yún山shān况kuàng是shì客kè中zhōng过guò。 

关guān城chéng树shù色sè催cuī寒hán近jìn, 

御yù苑yuàn砧zhēn声shēng向xiàng晚wǎn多duō。 

莫mò见jiàn长cháng安ān行háng乐lè处chǔ, 

空kōng令lìng岁suì月yuè易yì蹉cuō跎tuó

送魏颢之京赏析?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送魏万之京是在晚秋写的吗?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

《送魏万之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下,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送魏万之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还京乐周邦彦诗歌鉴赏?

不适合进行京乐周邦彦诗歌鉴赏。原因是京乐周邦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其特长是在京剧领域。虽然他也有写诗词的一面,但是在诗歌鉴赏方面,尤其是针对其他诗人的诗歌鉴赏方面,可能并不是他的专长领域。因此,如果您想进行诗歌鉴赏,或许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诗人进行学习。诗歌鉴赏是一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以及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学习时,应该注重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技能训练,方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

逢京使岑参诗歌鉴赏?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送骆奉礼从军诗歌鉴赏?

送骆奉礼从军

李峤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①申。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②。

[注] ①金坛庙略:“金坛”指拜将的坛,“庙略”指朝廷的谋略。

②城闉: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

赏析:

诗歌从边关燃起的烽火切入,既点出了朋友要去之地,又与标题相呼应。

第二句交代“从军”的背景,“金坛”这一意象营造出浓烈的战争氛围。

五、六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军队出征的盛况,气势恢宏,体现了高昂的士气。

九、十句通过虚写,描绘了军营里笛声悠扬,晚风拂面,柳条曼舞的景象。

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①对朋友的赞美。诗中用“锐笔”写朋友有精锐的文笔,用“英宾”突出其才华,从而赞美了朋友才华卓著。

②对离别的伤感。早晨风景美丽,琴与酒樽已备好,离别在即,只能依依惜别。

③对朋友的祝愿。最后两句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和凯旋将士受欢迎的载歌载舞画面,表达了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对安边战争的必胜信念。

送魏万之京抓住秋天典型意象表达对友h路途担忧?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魏万,后改名颢,上元初进士及第。诗的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深秋时节肃杀的自然环境,烘托出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起笔即曲折挺拔,有奇崛之势。中间两联没有直接写送别,而是设想友人在旅途中目睹秋天景物时产生的思乡之情与落寞之感,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关指潼关,御苑指皇宫中的林苑,这两处景物一在长安城外、一在长安城内,扣上了诗题中的“京” (城)。末二句劝友人自勉,是对这位晚辈诗人的殷切期望。

这首诗以长于锤字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为明七子所师法;音韵响亮,气势雄壮,流畅自然,也是此诗的艺术特点;同时,诗人又将叙事、绘景、抒情融为一体,在凄清的情调中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为唐代七律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