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和影响?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可以说明多方面的情况:
(1)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天然气多分布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
(2)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不协调,自然资源分布地与主要消费地分布不统一。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天然气消费市场广阔。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但是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
(3)说明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我国已经掌握了远距离管道运输技术,我国能够有人力、财力、物力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以终南别业为例分析王维诗歌特点?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以终南别业为例分析王维诗歌的特点?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请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诗整首诗都是绝句,因而称为“七律之冠”。
以<山居秋瞑>为例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诗的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题意。这如同一幅画面的背景。
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写景和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联诗给人的感觉,在首联画面背景下,犹如几个精彩的特写镜头剪辑而成的影片,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场景在变化,人物在活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兼诗情画意之美,加上尾联的抒情,得情景交融之妙,称得上是山水诗中的上品之作。
以杜甫登岳阳楼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