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经典诗词,诗歌?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 ·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 ·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长相思·山一程
清 ·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介绍: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
纳兰性德的词的特点?
纳兰词:
多凄清哀婉,多幽怨之情,有南唐后主遗风。
爱情词感情真挚、缠绵动人。
边塞词风格苍凉,有历史厚重感。
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和李白的风格特点?
纳兰性德的词风是清新隽秀,哀婉清丽,缠绵婉约。
而李白的诗风则是豪放飘逸,大开大合,突兀如陡峰,缓缓似流水,极尽荡气回肠的浪漫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年词人,是写词的,纳兰词在清代词坛颇负盛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而李白是写诗的,李白生活的唐朝,是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时代,一大批著名诗人群星闪耀,唐朝的诗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李白创作的诗,是璀璨的唐诗中最亮的那一颗。
纳兰性德作品特点?多表达什么?
纳兰以词闻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词情真意切令人不忍卒读。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纳兰出身贵族骨骼清高,其作品正如其人一样,没有世俗的污染,毫不避忌直抒情感。作品所表达的正是他内心的真情实感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后避太子保成讳该性德。字容若。(就像白居易字乐天,也称他为白乐天。)纳兰明珠有三个儿子:长子纳兰容若,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钗头凤 纳兰性德?
钗头凤是陆游的作品,不是纳兰性德。
《钗头凤·红酥手》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琬)的爱情悲剧,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纳兰性德《秋思?
《浪淘沙·秋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全文是:秋已深,新凉乍作,冷风吹着荷叶,鸳鸯栖于叶盖之下,成对成双,纵霜冷风急也不分离。而燕子却辞梁还乡,飞往南方了。面对此景此情,不知是怨还是恨,令人迷惘了。题作“秋思”,实为伤离之情思。词中假以鸳鸯、燕子不同情景之兴象,写离愁别恨之意。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病逝,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作品。
入秋 纳兰性德?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清代 · 纳兰性德
过尽遥山如画。
短衣匹马。
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
待归才罢。
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此是一首别有情趣的抒发离愁别恨的小词。
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尽”字说明了行程之远,一“匹”字,彰显了征途之寂寞。“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遥山如画’而来,显得大气磅礴。“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莫回首、斜阳下”,只顾策马而行吧,千万不要回头,那夕阳西下,落木萧萧的景象会让人断肠的。
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在下片的开端,纳兰便用如此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如此浓烈,所以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自己也写道:“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我”指的是谁?若是容若自己,怎还会有“待归才罢”之语呢?显然,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
因此,其高明之处不在于按题中应有之义诉说了柔肠千转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家团聚之日的渴望,而在于最后做了一笔反面文章。强调自己怕发付不了他日两人相聚,灯前絮话时她的那种“说不尽、离人话”的无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这较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更深了一层。所以此篇极有浪漫特色,极见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