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闺怨诗题材有哪些?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2023年10月21日 10:39:241

闺怨诗题材有哪些?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1.闺怨诗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宫怨诗如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中正唐王驾之妻诗人陈玉兰的《寄夫》诗“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去的不仅仅是丝棉,更是她们对远方征人的无限关怀和体贴,是她们对丈夫的缱绻相思之情。

4.商妇怨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这首诗是唐代刘采春写的《啰唝曲》其一,她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被称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这首诗写丈夫外出经商经久不归,而在家中的妻子天天思念的情景。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诗按照形式体裁又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按照表达方式和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照体裁又可以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诗、送别诗、闺怨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诗歌有哪些题材?

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具体介绍如下:

1、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3、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 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4、曲。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

5、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啥为诗歌题材?

古代诗歌的题材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

  现代诗歌的题材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或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韩愈的诗歌题材?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多是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 也有少量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等。

晚唐的诗歌题材?

一、末世景象和诗人暗淡前途使晚唐诗抑郁悲凉,体现早且突出的是怀古咏史诗。初盛唐怀古咏史常有前瞻意味,中唐常寄托国家中兴希望,晚唐则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伤悼情调。

二、悼古伤今。从刘禹锡长庆末和宝历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开始形成→之后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大量创作。

三、杜牧。

(一)继承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想建功立业。

(二)诗歌理论,主张:

1.“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2.不满当时绮靡倾向,但多绮情柔思,故能在俊爽峭健中,带风华流美。

3.强调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三)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如《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湟》《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历史感慨。

(四)怀古咏史诗。

1.多数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如《登乐游原》《过勤政楼》。

2.这里又常有盛衰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3.不少借题发挥,表现政治感慨与识见,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如《赤壁》。

(五)五七言古今体都有佳作,更擅七律七绝。

1.尤其七绝,如《山行》、《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2.有的描绘景物,鲜明如画;有的表达深曲,情思蕴藉;有的发议论而伴以情韵。

3.和李商隐相比:李深婉而杜俊爽。

四、许浑诗以五七律为主,无一古体。

(一)词语、对仗、格律圆稳工整,风格“整密”(胡应麟《诗薮》)。

(二)多表现闲适退隐思想,内容贫乏,意境雷同,缺少新鲜警策。

(三)怀古咏史诗《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五、刘沧诗境更为萧瑟。《秋日过昭陵》“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胡震亨:“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唐音癸签》)

苦吟诗人

一、贾岛姚合苦吟的态度,“清新奇僻”的诗。

二、贾、姚及其追随者,诗内容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

三、贾、姚诗比较:

(一)内容。贾诗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姚诗题材与贾岛近,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更多。

(二)风格。贾因有禅房体验,又受韩孟影响,冷僻成分多;姚仕途较顺,相对清稳闲适。写府署庭院,贾:“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厅》)姚:“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县中秋宿》)。

(三)贾姚等在共同创作态度是苦吟,工整中见清新奇僻。

四、晚唐苦吟诗人。

(一)对社会关心不够,阅历狭窄,题材贫乏。

(二)诗思往往着意为之,为作诗而刻意搜寻。

(三)多近体(尤其是五律),可在音律、对偶、字句上推敲锤炼。

(四)多佳句。贾《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姚“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在生活素材的提炼和景物组合上,既巧为用心,又平淡自然。“树摇幽鸟梦,萤入定僧衣”(刘得仁《秋夜宿僧院》)

(五)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缺少完整意境。内容不足,一味苦吟,减损诗美,小家习气。“姚、贾缚律,俱窘篇幅”(刘克庄《程垣诗序》),关键是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方回:“晚唐诗多先锻炼颈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以。”(《瀛奎律髓》)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一.晚唐爱情题材的诗歌。

(一)温李以爱情题材和艳丽诗风开辟新境界,韩偓、吴融、唐彦谦等是继承者。

(二)寄情闺阁的原因:

1.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转而从男女性爱方面寻找补偿和慰藉。

2.晚唐礼教松驰,享乐淫逸之风盛行。

(三)内容:

1.多写妇女、爱情、闺楼绣户,以男女之情为中心。

2.跟其它题材内容融合,如不少咏物诗,实际是女子化身。

3.一些叙事诗,如杜牧《杜秋娘诗》、韦庄《秦妇吟》表现女性命运遭遇。

4.某些较复杂的题材,更倾向于表现情爱。如唐玄宗、杨贵妃题材。

(四)由于题材绮艳,加以奢靡之风的影响,晚唐情爱诗在色彩、辞藻等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尤其温诗,艳丽中带有较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

二.温庭筠。

(一)温乐府诗华美秾丽,多写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内容属闺怨诗,但侧重视觉彩绘和腻香脂粉描写,既有齐梁诗风,在细密、隐约和遣辞造境上具词的特征。

(二)近体诗格韵清拔,少爱情题材,不乏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之作。如《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经五丈原》、《苏武庙》等。

(三)以山水、行旅为题材,清丽工细。如《商山早行》。

三.韩偓。

(一)感时述怀之作。如《故都》、《感事三十四韵》堪称反映一代兴亡的诗史。

(二)《香奁集》收诗百篇,多是早年作品,“皆裾裙脂粉之语”(《沧浪诗话·诗体》)。

1.三种类型:

(1)《席上有赠》、《咏手》、《咏浴》之类,淫狎轻靡,跟齐梁宫体一脉相承。

(2)与时事有关,多少带寄托。

(3)写男女之情而能保持一定品位的。如“绕廊倚柱堪惆怅,细雨轻寒花落时”(《绕廊》)、“若是有情怎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哭花》)丽不伤雅,情浓意挚。

2.善借助环境,以含蓄之笔写闺阁情绪。如《已凉》。

四.其他。

(一)吴融诗歌内容和风格接近韩偓,如《情》。

(二)唐彦谦风格和写法介乎温、李之间,用典精巧,含蓄蕴藉。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表现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

一.陆龟蒙、皮日休并称“皮陆”。

(一)内容。

1.陆诗大部分是闲散隐逸之作。

2.皮有过讽喻美刺之说。《正乐府十篇》针对现实,有美有刺;《橡媪叹》。

3.皮陆合集《松陵唱和集》,成江湖隐逸一派。

(二)风格。

1.与中唐诗人相比,写较近俗的闲情逸兴,有潇洒游戏成分;

2.缺少陶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王维的禅悟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3.与贾姚追随者相比诗境闲适,后者带穷愁失意情绪,多写荒僻幽冷之境;姚贾一派努力把五律做得工整规范,皮陆则炫耀其翻新本领。

(三)皮陆唱和。

1.淡于世事的同时,关注个人生活,多取日常和身边的器具、景物、人事为诗料。《渔具诗》、《樵人十咏》、《酒中十咏》、《添酒中六咏》、《茶具十咏》等,一题之下,成诗数十首,情味类似,不免繁杂单调。

2.小诗有情味。如《春夕酒醒》既有韵致,又具皮陆一派写日常闲适生活的情调。

二.司空图。

(一)内容。避乱自全的思想:为在退隐中获得心境平静,自劝自诫,其避世情怀内含浓重的悲凉,诗境较凄冷。

(二)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所追求韵致往往淡冷清雅。如“草嫩侵沙短,冰轻着雨消”(《早春》)韵致偏于清幽,淡泊诗境带有一丝孤冷。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一.唐末诗人关注社会灾难、民生疾苦。

(一)杜荀鹤《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等反映民瘼世乱,但非主要。

(二)郑谷、韦庄、罗隐等历经易代劫难,对时代丧乱有较多反映。

二.郑谷。

(一)近1/3写奔亡流徙,涉及时局,如《漂泊》《访姨兄渭口别墅》。

(二)送别怀友诗多涉乱离。如《久不得张乔消息》。

三.韦庄。

(一)长诗《秦妇吟》写黄巢起义。

(二)抒情诗伤时之作比重大,对时代丧乱和社会问题表现较郑谷具体。如《汴堤行》《闻再幸梁洋》《悯耕者》能在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

四.罗隐。

(一)多通俗快露、讽喻时世之作,从讽慨中反映社会昏暗与动乱。如《黄河》。

(二)绝句在韵度上稍逊律诗,讽刺更尖锐。如《帝幸蜀》。

五.唐末伤时讽世之作成就不突出。

(一)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怀与境界。郑谷韦庄罗隐等伤时讽世,一般从自己命运遭遇出发,仅把现实社会的动乱作为背景表现。

(二)诗境一般较浅狭,而且笼罩着末世的凄凉黯淡情绪,表现痛苦绝望心理。如郑谷《慈恩寺偶题》(金圣叹“唐人气尽之作”),韦庄《咸通》。

诗歌中的“闺怨”是什么意思?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闺中怀人”的意思也差不多

初唐其他题材的诗歌?

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

盛唐: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杜甫“三吏三别”王维岑参高适

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李商隐《锦瑟》、《无题》杜牧、《江南春》、《清明》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2、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诗歌的时钟题材是什么?

时钟是一首七言绝句诗,还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左河水。作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时钟已成为人类的朋友,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为人们无偿地计量和告示着时间;从而赞颂了一种不辞劳苦,持之以恒及积极负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与忘我助人的精神。

苏轼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

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