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风作者虞世南?
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泰,封为魏王。他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应制诗,所以题作“应魏王教”。此诗的意思是: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咏风
作者
虞世南
创作时期
唐代
目录
作品原文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卒谥文懿。唐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1]
咏风虞世南注音版古诗?
注音:逐舞飘轻袖zhú wǔ piāo qīng xiù,
传歌共绕梁chuán gē gòng rào liáng。
动枝生乱影dòng zhī shēng luàn yǐng。
吹花送远香chuī huā sòng yuǎn xiāng。
译文: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赏析: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咏蝉虞世南古诗全文注音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chui rui yin qing lu, liu xiang chu shu tong
ju gao sheng zi yuan,fei shi jie qiu
feng
这是在歌颂蝉的高洁品格,吃的,住的都是最简朴的,虽然高高在上,鸣叫声传出很远,但那并不是因为借着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古诗咏风表达了什么情志?
虞世南《咏风》赏析
咏风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长袖轻飘,大家一起起舞蹁跹,一起唱歌,歌声绕梁,经久不息。
风吹动了树枝,影子随着树枝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这首诗将“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的形态描写了出来,使读者读诗的时候可以看见、听到、闻到植物的各种样子,整首诗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使人回味无穷。
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虞世南咏蝉意思?
垂緌饮清露是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这首诗表面在写蝉,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很深的哲理: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咏风虞世南朗读?
朗读: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唐 ·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咏蝉虞世南讲解?
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原诗: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虞世南《咏蝉》的注释?
籍:凭借
緌: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其实暗指虞世南自己的官帽)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暗喻虞世南自己位高品洁)
这首诗表面在写蝉,实际上是为了报答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蕴含着一个很深的哲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咏风虞世南写作背景?
太宗的第四子李泰,封为魏王,他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包括虞世南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
蝉古诗虞世南?
蝉
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大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首咏物诗,而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