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文心雕龙下篇包括? 简述文心雕龙知音的主要内容?

2023年10月25日 15:30:401

文心雕龙下篇包括?

《文心雕龙》下篇包括《神思》至《物色》二十篇,系统地阐述了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简述文心雕龙知音的主要内容?

《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

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撰。“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文心雕龙”即文章写作精义。其讨论的对象,为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其本意是写作指导,但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开创性的,因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原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是全书的纲领,核心是《原道》、《微圣》、《宗经》三篇,要求一切以道为本,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乐府》、《明诗》、《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以《史传》、《论说》、《诸子》等篇较重要,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不含《时序》),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为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评析鉴赏。这两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以上四十九篇,加上最后综述,共五十篇。《文心雕龙》提出了相当富于创新而且系统的意见,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由于意义重大,历代都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理论专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心雕龙》,以至研究团队有了“龙学”的美誉。

文心雕龙字数?

刘勰为我们留下了一部37000多字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

全篇分三个部分。刘勰认为,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形体是成双的,因此,反映万物的文学创作,只要对事物作全面考虑,就可“自然成对”。

文心雕龙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中的其中一篇。《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大文论家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其中《时序》篇专门讲文学和社会时代的关系。

名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原文: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解释:这一句话是刘勰对于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关系的重要论断,意思是:文学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文心雕龙目录?

《文心雕龙》全文翻译目录:                                                                     

  1.原道第一       11.铭箴第十一      21.封禅第二十一       31.熔裁第三十二       41.养气第四十二 

  2.征圣第二      12.诔碑第十二       22.章表第二十二       32.声律第三十三       42.附会第四十三 

  3.宗经第三      13.哀吊第十三       23.奏启第二十三       33.章句第三十四       43.总术第四十四 

  4.正纬第四      14.杂文第十四       24.议对第二十四       34.丽辞第三十五       44.时序第四十五 

  5.辨骚第五      15.谐隐第十五       25.书记第二十五       35.比兴第三十六       45.物色第四十六 

  6.明诗第六      16.史传第十六       26.神思第二十六       36.夸饰第三十七       46.才略第四十七 

  7.乐府第七      17.诸子第十七       27.风骨第二十八       37.事类第三十八       47.知音第四十八  

 8.诠赋第八       18.论说第十八       28.通变第二十九       38.练字第三十九       48.程器第四十九 

 9.颂赞第九       19.诏策第十九       29.定势第三十           39.隐秀第四十           49.序志第五十 

 10.祝盟第十     20.檄移第二十       30.情采第三十一       40.指瑕第四十一

文心雕龙介绍?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501—502)间。《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五篇,明确提出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全书的“文之枢纽”。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其中前十篇是论有韵之文,后十篇是叙无韵之笔。讨论的文体约三十五种,就其源流演变及其不同特征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创作论含下编的《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剖情析采,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

      批评鉴赏论含下编的《时序》至《程器》五篇,论述批评鉴赏的方法和态度,品评历代作家的才能与贡献等。

      最后一篇《序志》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原则。

     《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由于书中所论多涉及文学创作,故现代学者又多视之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写的综合性的文学批评专著。作为一部体大思精之作,它既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的经验,又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文学理论的丰富遗产,在文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产生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文心雕龙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译文?

【译文】 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 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 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 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 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 深远。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 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 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 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 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一年四季各有它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 各有它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