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什么忆的古诗? 古诗忆山东的诗意?

2023年11月09日 13:12:301

什么忆的古诗?

关于什么忆的古诗有:

1、《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2、《忆江南·江南忆》——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诗忆山东的诗意?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枇杷,忆故人的古诗?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低枝重,浆流冰齿寒。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

忆青螺的古诗?

忆青螺有关诗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陶庵梦忆序的作品鉴赏?

这是张岱《陶庵梦忆》的自序,一篇“说梦”的散文佳作。文章第一段简述国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贫困生活;第二段以简净的句法,将早年的豪华生活与今日的蔽败潦倒作种种对比,认为这都是现世的因果报应;第三段用黄粱梦、槐安国的典故,点明“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的主旨,自比“痴人”,犹喜说梦;第四段说了两则故事来比喻人生的虚幻;末段承认,自己虽大梦将醒,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全文字数有限,但作者的生活变迁、心路历程、著文渊源清晰可见,自嘲、自悔、自诩之情毕备,可谓言约而意丰。同时多处用典,讲究对仗,文字整齐凝练,清丽活泼,饶有诗意,既增强了文章的品味、厚度,又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作者出身于累代仕宦之家,尽管并不十分阔气,但祖上的余荫和家私已颇够他受用的了。正如文章第二节罗列的种种“果报”所云,他往昔是生活在“轻煖”“甘旨”“温柔”“爽垲”和“香艳”之中的。如今,“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甚至连故旧见了,也视为“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这不能不令他回首往事,顿生“隔世”之感,愤激得几乎要自杀。胸中有块垒,不能不吐。他有自己的武器,那便是手中的笔。他寄希望于散文,用“梦忆”“梦寻”来追念乡土和故国,留下了《陶庵梦忆》一类的散文篇章。这些文字,记录了晚明社会生活的种种琐事,包括许多掌故,篇幅短小,内涵甚丰,戚而能谐,歌哭同声,旧梦中微露新梦的曙色,轻松中含蕴着寒冰下的艰涩与呜咽。此序说得何等深沉:“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伍崇曜跋《陶庵梦忆》亦指出:“昔孟元老撰《梦华录》,吴自牧撰《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实与之同。”斯言点出此序旨意,颇中肯綮。

  正由于张岱用日常生活琐事作经纬,编织他的故国之梦,所以,这种梦细丝密缕,光彩迷离,很难经受动荡时事的凄风苦雨。此种写作困厄与辛酸直接体现在本序之中,他叹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他长啸:“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很明显,张岱是用泪眼来观梦、察梦、寻梦的。透过他追忆的昔日繁华和诸多意趣,可以体察到的是一种无可如何、挥之不去的沉郁的哀愁。在品味此序时,应当注意把握这一种基调。

  当然,作者的感情表露还有其他一些复杂的形式,如:第一节说首阳二老不食周粟乃“后人妆点语也”,分明是悲绝生辛,用诙谐的笔调去抒写胸中的阵阵狂澜。又如:第二节连用七个排句大谈“因果报应”,节奏短促,一气呵成,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接下来,第三节以“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为转折,推出了对“往事”的“遥思”,心旌飘摇,不能自持,颓伤中夹清新之气,决绝中带眷恋之情,忽喃喃自语,忽捶胸诘问,终于恍惚痴迷地将“说梦”的主题点破;至于四、五两节,则以议论和剖白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寻梦而又惧梦、梦醒了又祈求新梦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意绪。这样,通篇嘈嘈切切,似乱非乱,主调明晰而又富于变幻,纲绳擎起而又美目盼兮,一种动人心弦、催人共鸣的艺术感染力便油然而生。

由于此文是一篇“自序”,故作者要简括地回顾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张岱尽管在落墨时情绪跌宕起伏,但对于以上这些要点仍给予了冷静的关照。他以抒情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与议论,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静深而又灵敏,实用而又好看。一般认为,张岱的文章凝练得有如“唐人绝句”,其间点染依稀,烟云灭没,给人以神思荡漾的奇趣。此篇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仍然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读罢免不了要心驰神往,再三吟哦。

饥饿的郭素娥原文赏析?

赏析:  惨烈的爱情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写了一个惨烈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郭素娥16岁跟父亲逃难离开家乡,没有了家园;途中又与父亲走散,失去了亲人。孤身一人边讨饭边流浪,进入川北一家矿区,饥寒交迫,昏倒在路边。年过4旬的矿工刘寿春搭救了她,无依无靠的郭素娥就做了刘寿春的媳妇。刘寿春本是大户出身,家道败落,自己又染上了鸦片瘾,病歪歪的在矿上挣不了几个钱,更没有钱供自己吸大烟,他就到处招摇撞骗,靠骗来的钱胡混着过日子。郭素娥跟着他饥一餐饱一顿,生活没有保障,更是仇恨他无赖一般的行径。跟着这样一个棺材瓤子一般的男人,委屈、窝憋,痛苦不堪。无奈,为了养活自己,她只好到矿区摆香烟摊子。

作品写:“她是有着狂妄而渺茫的目的,而且是对于这目的敢于大胆而坚强地向自己承认的——在香烟摊子后面坐着的时候,她的脸焦灼地烧红,她的修长的青色眼睛带着一种赤裸裸的欲望与期许,是淫荡的。”终于,矿区新来的25岁的强悍汉子张振山走入她的生活。晚上,当郭素娥老烟鬼的丈夫刘寿春佝瘘着身子走出家门去上夜班的时候,张振山就潜入她家破旧的窝棚:

“郭素娥热切地把她的鼻子埋在这男人的强壮的濡着汗液的胸膛上,狂嗅着从男人胳胛窝喷出来的酸酐辣而闷苦的热气。她的赤裸的腿蜷曲地在对方多毛的腿边,抽搐着。她的心房一瞬间沉在一种半睡眠的梦幻的安宁里,一瞬间又狂热地博动,使她的身体颤抖,仿佛她只有这一瞬间才得到生活。”

这是偷情,一边感到陶醉般的满足,一边是罪恶的恐惧,胆战心惊。郭素娥多么想摆脱这样的窘况,她希望这个强悍的男人能够保护她,带给她安全,带给她幸福,想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可是,张振山一点也没有这样的打算。他到她的窝棚里,与她幽会,来占有她,只是打发自己的寂寞和满足对女人身体的渴望,只是一种消遣。所以,当郭素娥恳求他带着她远走高飞,到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过自由的生活的时候,张振山的回答是:“我不想想这些。”

这是因为张振山独特的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人生态度极其性格,使他不能,或者是没有能力担负起一个女人的信赖。张振山从小父母双亡,5岁流落到武汉当卖报童,13岁进工厂当童工,18岁因为替朋友抱打不平,拿刀杀死了欺侮他们的恶棍,逃亡到上海卖苦力。日本人侵入上海,他随难民逃到川北,经人介绍来到矿山。漂泊不定的生活,负案在逃的惊恐,使他不可能作长远打算,只能过一天算一天,象飘萍一样过着无根的日子。所以,他对郭素娥只是逢场作戏,只是满足他对女人身体的渴望,填补寂寞空虚的灵魂而已。

果然,噩梦般的命运还是让郭素娥逃不掉。当她与张振山偷情的时候,一旁嫉妒死她的老情人魏海清。魏海清是刘寿春的老表,4年前死了老婆,带着5岁的儿子小冲投靠表亲来矿山当上了矿工。由于是亲戚,一来二去,就看穿了刘寿春夫妇之间悲哀的裂隙,他乘虚而入,占有了郭素娥。可是,郭素娥并不喜欢这位老表,接纳他是因为他强壮的身体,但是不喜欢他的呆头呆脑。所以,当张振山出现的时候,就不再允许魏海清进她的屋。气急败坏的魏海清咽不下这口气,找张振山决斗。可是,他那里是张振山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张振山就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哭爹叫娘。受够了屈辱的魏海清一怒之下,找到刘寿春将郭素娥与张振山的私情兜了个底朝天。

刘寿春先是哀求郭素娥,让她念他曾经救过她的命,有10年的夫妻情份,还念他已是将死之人,断了和张振山的来往,本本分分和他过日子。郭素娥那里还会回心转意?她不仅一口拒绝刘寿春的要求,还破口大骂。绝望了的刘寿春,雇来了打手,喊来了保长,把郭素娥五花大绑捆起来,不仅揍她,还要把她卖给一个老粮商。郭素娥不从,只管骂。把个大烟鬼的兽性极高地激发了出来,他手持烧红的烙铁,径直烙向郭素娥的大腿。顿时,鲜嫩的肌肉发出嘶!嘶!的声响,发出焦煳气味儿。郭素娥痛的昏死过去。刘寿春雇来的打手、地痞流氓黄毛趁着郭素娥昏死过去,还不失时机地奸污了她。伤残后的郭素娥没有人管她,她被刘寿春一帮扔到了一间破庙里,任由伤口溃烂、感染,就在正月十五春节的喜庆日子里悲惨地死去了。

就在郭素娥被一帮刘寿春带来的流氓整治时,张振山正在跟矿方发生冲突,又一次被算计遭受了凌辱的张振山被矿方开除了。丢了饭碗的张振山,一怒之下放火烧了矿山,离开前想把郭素娥带走,可是,他已经不知她的去向,无奈中只好一个人仓皇出逃。

魏海清听说郭素娥死了,而且那么悲惨,心中不能原谅自己的出卖。他把儿子小冲托付给朋友,就不顾一切地找刘寿春报仇去了。他一个人与刘寿春、黄毛殴斗,把对方打得半死,奄奄一息,而他自己则在这场殴斗中被活活打死。

事后,刘寿春丢了矿山的工作,隐匿在乡下打法残生;黄毛被判10年监禁,关进了监狱。

这个故事惨烈、悲苦的无以复加。一个可怜的弱女子,就这样被吞噬掉了。拿旧有的传统观念,好像郭素娥淫荡邪恶,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不然,路翎并没有把她写成荡妇、现代版的潘金莲,而是用人文关怀的立场,写出了生活在苦难下层的弱女性悲哀与不幸,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心。

郭素娥追求情爱,追求幸福,一点也不错。可是,她的幸福的目标是多么的卑微、可怜。她对感情的追求,是那么微不足道,可又那么遥不可及。是那么样的畸形、变态,又是那么样的执著、不弃。最后付出年轻的生命,真是太惨烈了。

是什么造成郭素娥的悲惨命运?是那个令人诅咒的社会,是贫穷。贫穷的人们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他们哪里有尊严可讲!贫穷、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连命都不能保住,还讲什么爱情?郭素娥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态下做了大烟鬼刘寿春的媳妇。故事一开始就是变态的。贫穷、狗一般的生存,大概很难泯灭人对幸福的渴求,郭素娥忍受不了刘寿春,在他那里她什么也得不到,还要用她如花似玉的身体和容貌侍候一个大烟鬼,郭素娥委屈呀!他们的结合是病态的,畸形的,不合情理的。所以,郭素娥红杏出墙,也不能视作不贞与背叛,也不是淫荡与无耻。这是一个女性合理的、正常的生命追求,尽管也是以畸形的形式出现。

几个不尊重女性的男人也是造成郭素娥悲剧的因素之一。刘寿春虽然救了郭素娥的命,可是,他把郭素娥当物件存起来,不能尽一个正常男人应尽的义务,这样的男人给女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能够要求女人无条件的忍耐,忠诚他吗?当然不能。更何况最后残害郭素娥时的凶狠、残暴、兽性、残忍,更是令人怵目惊心!说明,人有时候并不比动物高明、有理性,人的兽性发作起来,像动物一样可怕。张振山有强健的体魄,对郭素娥有温柔的心,可是,他那种逢场作戏的态度,也存在对女人极大的不尊重。他把女人对他的真情当儿戏,把人生当游戏,恰恰与郭素娥极其认真极其投入的态度形成反照。郭素娥在他那里的希望落空,是多么让人悲凉。

郭海清虽然为了替郭素娥报仇而很悲壮地献身,最后一个壮举多少弥补了他的卑鄙,但是,这个人对郭素娥也是一种陈旧的占有心态。一旦想占有的愿望落空,他就暴露出可鄙的一面,充当告密者。他的告密是直接导致郭素娥被残害致死的原因,所以,郭海清心灵的偏狭、冲动,赤裸裸地暴露出人性之顽劣。郭海清爱郭素娥,可是,他也是亲手杀死她的刽子手。

路翎怀揣着同情与愤怒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惨烈的情爱故事,旨在通过这样悲惨的故事,达到控诉社会的目的。同时,写出了悲惨生活着的狗都不如的下层人不屈的精神,反抗的意志,虽然悲惨,但是不乏力量。这就是路翎给人的阅读感受。

忆南春古诗的译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忆童年的古诗词?

回忆童年

诗句朴实无华,意境逼真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童年的生活,诱人神往。

寂静漫长的静夜

  常常怀念那已逝去的童年

  

  八十年代的童年

  犹如发生在昨日

  一朵朵洁白的云彩

  飘浮在蓝蓝的天空上

  四季寒暖如常

  成群的鸟儿从天空上飞过,在树林中歇息

  留下了清脆的鸟鸣声

  

  田野上淡黄色的小菜花

  散发着芬芳的清香

  引来翩翩起舞的蝴蝶

  增添着生命的气息

  葱绿的树林,青青的草地

  金黄色的稻谷杆上

  我们欢悦地躺在上面

  抬头望着那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

  心无忧无虑地随风飘荡在乡村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童年的欢声笑语那一缕缕纯真的童真弥漫在空气中

  

  童年的小溪流水潺潺

  鱼儿在藻间流连或藏于水草中

  光着屁股的我们追逐于溪中

  那样有趣,那样清闲,那样无忧

  雨后的乡村路上

  一群群奔跑的孩子

  混身泥巴地嬉戏于路上积水中

  喜悦的笑声迎接着明天

  

  童年的黄昏是那样的美

  夕阳西下,乡村归于寂静

  村中到处升起一阵阵炊烟

  如邓丽君那首缠绵凄美的歌曲: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那里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又如古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悠远的炊烟,经岁月的沉淀

  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牵挂与思念

  

  时光如梭箭流水匆匆

  事过如境迁人非物非

  如今的田野上不再鸟儿成群

  小溪里无鱼儿出现

  乡间的小路变成了平坦干净的水泥路

  寂静的夜晚不再有那如夜交响曲的虫鸣声

  

  成长改变了一切

  那时的嬉戏打闹

  那时的乡路追逐

  此时形同陌路

  此时成为记忆深处的一页

  我们遗失了童年

  遗失了童年的那份纯真

  烦恼掩盖住了那份回忆

  时光不在回到过去

  记忆只能在脑海中慢慢回旋

忆母亲的古诗词?

《忆母》

年代: 宋 作者: 陈藻

萧小八娘弃我去,我生方始十三年。

如今七十零单五,生死途分竟杳然。

《忆母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

胞衣瓶葬海南边,匝地鲸波到眼前。

有例可攀心未稳,蒲鞋卖不直多钱。

《忆母》

年代: 明 作者: 邵宝

手线缝衣欲问寒,慈颜时向梦中看。

世间尽道为官好,天下无如别母难。

读罢家音添鬓白,书成国事剩心丹。

青灯自照砖河夜,回首江南路渺漫。

《子熙两和诗寄再用韵以答》

年代: 明 作者: 道原法师

梁甫吟余自荷锄,南阳非复旧门闾。

春愁乱逐杨花起,秋兴频将柿叶书。

水落楚江寻瘗鹤,草荒吴苑问蒸鱼。

远游忆母还归省,安得云萍有定居。

我忆兰州好的古诗?

第一首:

我忆兰州好,当春果足夸。

  灯繁三市火,綵散一城花。

  碧树催歌板,香尘逐锦车。

  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

第二首诗:

  我忆兰州好,熏风入夏时。

  踏花寻竹坞,醉月泛莲池。

  泉石多清趣,园林尽古姿。

  晚来水车下,凉意沁诗脾。

第三首:

  我忆兰州好,秋天景最多。

  鹰鹯盘白塔,牛马辨黄河。

  露苇摆孤艇,霜枫列万柯。

  龙山重九日,菊酒艳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