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朱淑真的《清平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23年11月17日 00:05:321

一、朱淑真的《清平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表达:《清平乐·恼烟撩露》是一首典型的婉约派之作。全诗重在表现一个女子初欢后的情态生动。全词多情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

作者简介: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诗文原文: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赏析:

上片写一对男女游湖遇雨,为之小驻。语序倒装是词中常见现象,此词上片即为一个倒装句。女主人公与男友相约游湖,先是“携手藕花湖上路”,这大约是西湖之白堤吧,那里的藕花当已开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也许这对情侣最初就是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正是这场梅雨及撩拨着人的“烟”呀“露”呀,留他们停步了,总得找个避雨的处所吧。“留我须臾住”的“我”,乃是复数,相当于“我们”。游湖赏花而遇雨,却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幽清的环境和难得亲近的机会。真乃因祸得福也。

下片写女主人公大胆的举动及归来后异常的心理。“一霎黄梅细雨”使西湖谢绝游众,因而在他们小住的地方,应当没有第三者在场。否则,当人面就搂搂抱抱,未免轻狂。须知这里“娇痴不怕人猜”之“人”,与“和衣睡倒人怀”之“人”实际上只是一个,都是就男友而言。当时情景应是这样的:由于女主人公难得与男友单独亲近,一旦相会于幽静场所,遂难自持,“娇痴”就指此而言。其结果就是“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睡倒人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李后主所谓“一向偎人颤”、“教君恣意怜”也。这样的热情,这样的主动,休说外人,即使自己的男友也不免一时失措或诧异。但女人主公不管许多,“不怕人猜”,打破了“授受不亲”一类清规戒律,遂有了相恋以来第一次甜蜜的体验。

正因为是第一次,感觉也就特别强烈而持久。“最是分携时候”,多么依依不舍:“归来懒傍妆台”,何等心荡神迷!两笔就把一个初欢后的女子情态写活了。

全词多情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

二、清平乐风光紧急 朱淑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2分)“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2分)“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2分)

三、清平乐/朱淑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原文: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此词写天真少女与恋人相会的喜悦和离别的惆怅。上片点明留住须臾,故当时携手情景,藕花细雨历历在目。下片追写依恋情态,表现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歇拍二句,叙分别时难言的情景,只用“最是”两字,蕴含无限眷恋之情,归来后哪得不怅然若失。

词中点缀夏日风光,使形象更为饱满。

四、清平乐·画堂晨起的赏析!

1、这一句把雪花乱舞比作狂醉之仙酒劲起处揉碎之白云;想象奇特瑰丽,不落窠臼,且用语可见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毫不羁绊的想象之中雄奇硕健的体格也可以窥得。这些都是李白诗词豪放飘逸,如行云流水的风格之体现。观其“涛似连山喷雪来”,可鉴之矣。

2、词人晨起忽见雪花漫天飞舞,皓色茫茫。分以炉烟袅袅、寒草玉佩譬喻雪之皓洁;而末句以仙揉白云之譬,在宏大的狂醉的语境中绾结全词。从所譬喻之喻体来看,都极具或高雅,或冰洁,或传奇雄放之特点,可以推测词人当时心境定当极其开阔,疏放。

至于是否为李白之词,以为不必深究,唐五代和宋初很多词都有无主或多主的嫌疑,譬如《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一词,或谓南唐冯延巳词,或为欧阳永叔之词,莫衷一是。

祈盼所襄

南楼不肖生

五、《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赏析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上片描绘自然景色。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描写他在一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历历如绘。 沿着绿杨堤岸,作者骑着马儿在江畔的柳树边奔驰,晨露打湿了他的衣裳。在苇丛中,鹭鸶鸟在那儿打盹,身子不停地摇动,作者在设想:鹭鸶鸟大概正在做一个美梦:鱼儿、虾儿游到跟前来啦! 下片写人、写情,写出了人的心灵美。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月淡星疏,天刚黎明,那浣纱的村妇,就人影憧憧地来到河边。作者把乡间妇女们的辛勤劳作,描画得那么美,那么无忧无虑,“娉婷”二字,又是用得那么得体,把村妇们在劳动中的喜悦场景,逼真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陶渊明在《归田园居》里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是一种田园生活的粗犷美,是男子劳动生活的美。而这首词所描绘的,却是一种妩媚美,是妇女劳动生活的美。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一般表面场景的描写上,他把笔触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内心里去。“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作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一啼一笑,都是非常敏感的。妈妈出门浣纱去了,孩子追到家门口啼哭寻找。在这些“人影娉婷”的浣纱妇女中的妈妈,却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于是,她带着自然的微笑,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她的孩子去了。这“娉婷”的人群,也许尚未发觉呢!这里写的是人们所共有的天性──母爱!作者洞察到了这种反映人们心灵的场景,并且被这种场景感动了,被那伟大的母爱所驱使的这一带有喜剧性的场景所感动了! 这首词,作为一首小令,容量是有限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文人表现民间生活的典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唱。曲子词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在它刚刚诞生不久,产生过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果同这些诗词相比较,这首词却高出一筹。因为它不仅有画面美,而且还写出了人的心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