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菊凉性吗?
是的。
黄山贡菊又称“贡菊”、徽州贡菊,徽菊。是黄山市的传统名产,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黄山贡菊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
贡菊冲泡后汤色黄中带绿,口感稍显冲烈(至少比杭白菊浓烈),带点苦味,喝到嘴里面有点涩,保持了浓重的菊花原始味道,也略微带点中草药香味,所以通常需要加点冰糖或者白糖来调味。
中国诗歌之鼻祖?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
迷之黑暗,诗歌?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流血之泉诗歌?
今有一处流血之泉
从主身上发源
罪人只要在此一洗
能去全身罪愆
我真相信 我定相信
耶稣为我受害
天父爱子这样钉死
真是难报的爱
自我因信见主流血
所成赎罪泉源
赎罪妙恩我常传扬
至终仍然要传
我真相信 我定相信
耶稣为我受害
天父爱子这样钉死
真是难报的爱
直到临终拙嘴笨舌
无声在坟墓中
在天还要放声赞美
颂主救赎大功
我真相信 我定相信
耶稣为我受害
天父爱子这样钉死
真是难报的爱
但丁寓言性的诗歌?
《神曲》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难懂的作品之一,很多人都在看过几页之后放弃了,一来是因为读起来很累,很难理解,二来是因为越读越害怕。
其实《神曲》并没有多么复杂,主要讲的是但丁做的一个梦。
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路了,远远看着一个小山的山顶处有隐约的阳光,就想爬到山顶上去,就在这时候,三头野兽挡住了他的去路,分别是一匹狼、一头豹和一头狮子。眼前的处境让他进退不得,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出现了。
在维吉尔带领下,但丁到地狱和炼狱走了一遭。等他回来,女朋友又带着他到天堂游历了一番。在那个被称为“幸福的玫瑰”的天堂,但丁看到了上帝。
《神曲》诞生的那段时间,正值文艺复兴前夜的意大利,新旧社会制度正在进行着巨大变革。但丁深受新思想的冲击,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与光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通往极乐世界。在这种理念下,他写出了《神曲》,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道德和信仰相结合,因此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01.《神曲》是怎样诞生的?
关于《神曲》的作者阿利盖利•但丁的生平记录不多,根据仅有的记载判断,但丁可能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所拥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而来。但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懂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还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做为骑士参加过战争。他大概是在20岁那年结了婚,妻子先后生了6个孩子。
他的生平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是九岁那年对八岁的贝雅特丽齐一见钟情。这个姑娘照亮了但丁的整个青少年时代,但后来她死了,给但丁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以至于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二件事,是在1302年被放逐出佛罗伦萨,一直没有机会再回来。20年后客死他乡。而这两件事,都和他写《神曲》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丁生活在十三四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意大利已经四分五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米兰等各个城邦各自独立,经常发生战争。那段时间,人们饱受政治秩序紊乱之苦,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摆脱战乱。
同样身处乱世的但丁,希望通过作品来拯救人们无处安身的灵魂,于是他向传统的政治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君主必须按照天意来行事,因为神意高于世俗权力。什么是神意呢?就是上帝的爱和善。神可以帮助世人摆脱罪孽,走向幸福。神意取消了君主贵族的统治特权,他们必须按照神意来行事,才能实现爱和善,为人民造福。
就这样,《神曲》诞生了。
在这部著作里,但丁把贝雅特丽齐描绘成引导世人游历天国的圣女,是一个纯粹而圣洁的天使。她的出现,就是真善美的出现。此外,作品中还有鬼魂和君主等一切神话传说,他们与贝雅特丽齐一样,引导着人们向真善美靠近。
02.《神曲》有着怎样的寓言性?
《神曲》刚一开篇,但丁就通过一个梦境,展开了自己在“人生的中途”探索宇宙空间的奇幻之旅。
但丁这样写道:自己迷路了,来到一个幽暗的森林,他心情非常沉闷,却突然巧遇了自己最敬爱哲学家诗人维吉尔。维吉尔提出给但丁做向导,带他走出这片森林,去游历一个永恒的地方,而这个永恒的地方指的却是地狱。在那里,但丁耳朵里听到的是绝望的呼号,眼睛里看到的是所有的灵魂都在乞求再死一次。之后,圣洁的女神贝雅特丽齐出现了,她带领但丁游历了天国,那是一个跟地狱完全相反的地方,在那里的灵魂都在享受天国之福,因为他们获得了上帝的恩典。
在《神曲》中,但丁把地狱描述成一个漏斗状的巨大深渊,魔鬼卢奇菲罗从天上掉到了地球的球心,这里就成了地狱的最底层,在他的头上形成了地狱。当人为了满足私欲而变得自私冷漠,就会下地狱,但是地狱也分九个圈层,每个人都会根据罪孽的轻重,被罚入不同的层级。但是地狱中有个地方,就是净界,这里是净化罪恶的地方,其尽头是伊甸园,只要身处地狱的灵魂经过了净界的洗涤,就可以上天堂。由此,《神曲》总结出彼岸世界中亡灵们的最终去处——地狱、净界、天堂。
在地狱的九个圈层中,被打入到第一层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罪恶,但他们生不逢时,出生在耶稣降临之前,未能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从第二层开始,亡魂生前的罪恶开始在地狱中得到应有的惩罚。按照但丁的判决,第二层开始分别住着色欲场上的灵魂、贪食者的灵魂、吝啬鬼和浪费者的灵魂,还有各种残暴的人、各种欺诈者的灵魂,第九层则为罪大恶极的叛徒的灵魂。
但丁在地狱里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佛兰切丝卡·达里米尼,是淫欲者的代表。佛兰切丝卡以自己的美色,引诱了自己的小叔子。这对恋人最终被佛兰切丝卡的丈夫报复谋杀,死后入地狱。但丁目睹了他们受到的惩罚:受寒风冷气吹个不停,惨叫、哀嚎,怨声不断。
此外,贪婪者在地狱的风雪中遭受冰雹与雪球;愤怒的灵魂在沼池中赤裸着相互对打;同类相残者在煮沸的血沟里长成了半人半马的畸形;对上帝不敬的残暴者在火中躲闪,对自然无知无畏的残暴者在热砂中挣扎;淫媒、诱奸者被来来回回地鞭打着;离间者受到剖腹的惩罚;伪造者全身长满脓疮;但丁十分痛恨背叛者,他认为背叛是所有罪行中最为深重者,把叛徒安排在地狱的最底层,称他们是“最卑下的罪人”,连猪狗都不如,对他们施加最为严厉的刑罚,以惩罚他们的罪行。
忏悔赎罪的灵魂在净界中受炼狱之苦,以期早日赎清自己的罪孽,使灵魂得到升华。净界里的灵魂已经得到上天的宽恕,只要改正他们生前的恶习,使灵魂平复,污迹洗净。但丁是这些灵魂在净界忍受痛苦,炼精干净的灵魂,磨炼出理想的人性。
净界也分为九层,分别住着被逐出教会的人的灵魂、忏悔者的灵魂、易骄、易妒、易怒者的灵魂、懒惰、贪财、挥霍、贪食、贪色的灵魂。这些人因生前的性格缺点和犯下的过失而承受痛苦的惩罚,忏悔自己的罪过,忏悔太晚的灵魂在净界外部等待时间的流逝。
在进入净界之后,骄傲自大的灵魂背负着大石头,弯着腰走路,只能看着地面;妒忌的灵魂披着斗笠,背靠山岩,双眼被铁丝缝起来;懒惰者相互策励着奔波;贪色者灵魂排队进入火中,唱着赞美诗。
但丁把七大罪过以“爱”的名义进行分,爱的反面为骄、妒、怒;爱的欠缺为惰,这类人对一切都显得冷淡无情。爱的过失就是贪,即贪财、贪食、贪色。净界中充满着一种忍耐的忧郁情绪和喜悦的希望,灵魂的痛苦合乎“报复刑”,他们一边自省,一边祈祷,一方有善的榜样,一方有恶的图像。在净界里所体现的“因果报应”观念重在教化、悔改,这里的灵魂既受到惩罚,又得到教化,他们所受的惩罚正是他们生前的缺点或犯下的过失,有果亦有因,种因得果。
《神曲》中的故事都有着寓言性。它告诉人们,如果你生前是罪人,那么你的灵魂会到地狱去受难, 接受各种惩罚,生前所犯罪行越重,堕落的地狱就越深,所接受的惩罚也就愈重。但如果你生前罪责较轻,并且有忏悔的心,那么就可以去净界进行赎罪,如果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依然可以进入天堂。天堂是充满了光明与爱的非物质的世界,它不像中国神话中的天庭那样金碧辉煌,而是宏伟庄严,流光溢彩,充满仁爱和欢乐。在第八重天,但丁接受了三位圣人关于“信、望、爱”神学三美德的询问,顿感神魂超拔,跟随圣人进入神秘明丽的苍穹。只有那些生前行善积德的人才能享受天堂的永世之乐。
从表面上看,《神曲》的故事情节非常繁杂,人物遭遇也各有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框架故事。地狱中的灵魂都因为犯罪而受到惩罚,净界和天堂里的灵魂则在过失与赎罪、善与永生里得到解脱。整篇作品虽是以冥界三境中的亡灵们的境遇写成的,但他们是身处彼此隔绝的世界,分别只与现实世界发生着联系。
这说明,但丁想要表达的是,此岸与彼岸具有着因果关系,彼岸的苦乐都是由今世的行为造成的,造恶者堕入地狱遭受万劫不复的苦刑,向善者荣升天堂永享光明与幸福,这种善恶因果报应引导人们向善,不要做恶。但丁自己也曾经这样概括说“从寓言来看全诗,主题就是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正的奖惩。”
由此可见,但丁写的《神曲》,是蕴涵了善恶选择及其道德指向的,它实际上是对人们的一种规劝和开解。但丁用故事告诉人们,人生在世,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会伴随着数不清的失败与教训、痛苦与不幸,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只要不断地探索进取,百折不挠,那么,就一定能够超越现实的种种困境,阔步迈向无限美好的明天。
03.但丁提出的“终极真理”是什么?
既然《神曲》是一部寓言,那么肯定是要通过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通读全书会发现,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在乱世中想要获得拯救,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精神救赎。
在日常生活中,人得救的途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赚钱,通过斗争获得地位等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精神和灵魂方面的救赎。
从公元4世纪,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看得很重了。纵观整个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主张精神和灵魂得以救赎的文明。基督教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耶稣之死”,讲的是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矛盾:耶稣是上帝,可以创造一切,怎么会被钉死呢?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真相,就是死去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
如此看来,“耶稣之死”的故事是在告诉人们: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
因此但丁在写《神曲》的时候,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众人,意大利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就像梦的开头。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和精神的救赎之路。
同时,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
然而,当你仔细地阅读《神曲》的时候,就会发现,但丁并没有回避了“上帝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他。不论是在地狱、净界还是天堂,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
就像上帝是用泥土捏了出了亚当,然后对他吹了一口气,亚当就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只是一个躯壳,对他吹了一口气,才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因而,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正是体现了上帝的精神。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因此可以说,《神曲》的创作代表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指引人们始终追求精神方面的进步,并随之勇往直前。
诗歌的真实性和虚拟性?
诗歌的创作是采用虚实结合写法。例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从北囯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实写,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就是虚写,想象雪后晴日美景,这样内容更丰富,又是在想象革命成功后,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壮美。意境更高,收到了极好的表现效果。
关于诗歌之美的标题?
江晚 梧桐雨 江城子·解柏 华黄叶飞 一张张纸的重量 闲看亭花 细雨斜篱拂入诗 江枫渔火棋子 杏园春·野趣——次天马孤燕 定风波·四十 感怀沐月荷花 这个冬日, 冬申江香草 念奴娇 ·斑竹林怀古泸州 无名 桑间濮上 童年 红尘女子 那些意象(诗组)
野岛风的故事(诗组)
天野 鸟儿垭绿杨丝雨 雪夜 有梦 贤望 心情诗语 老梦 打工1990 李聿子 应天长·晨思心荷 逸韵
张若虚诗歌的思想性?
不是写宫廷⽣活的闲情逸乐,⽽是把笔触伸向了民间。它那富有哲理意味的感慨,对于⼈们思考⼈⽣也有⼀定的启⽰作⽤。
表达了⾛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宇宙的初醒觉的⾃我意识:对⼴⼤世界,⾃然美景和⾃⾝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存在的有限性的⽆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永恒的江⼭,⽆垠的风⽉给这些诗⼈们的.,是⼀种少年式的⼈⽣哲理和夹着感伤!
惠特曼诗歌的不常规性?
惠特曼诗歌特点最为显著的是“语言自由”,因此,他也被后人认为是西方自由诗体的创始人。惠特曼富于大胆创新的思路和惊人的想象力,这些都是他作为诗人独特的财富。
惠特曼的诗也很上口,如同散文诗,没有一定的韵律也没有规矩刻板的格式。在惠特曼个人认为,写诗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并非为了形式去强加文字。惠特曼诗歌里面最突出的是他的人文思想,和对幸福与自由追求的美好愿望。惠特曼的诗歌特点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奔放无阻的气势。如同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风雨无阻地向前推进,这样的气势直接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其次是通过自然的意象来渲染出一系列的自然意境。利用这些自然的意象,来唤醒战争人民对生命的珍惜,也从原始的意象中唤醒人们自古就有的勃发的生命力。最后是惠特曼特有的“双性视角”来达到类似上帝视角来俯瞰整个诗歌河流的发展,从而给自己找到一个最好的定位。惠特曼诗歌特点不仅仅体现在他的风格手法上,诗人惠特曼当时生活的时代对他的诗歌特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惠特曼对民主是有一定的追求与渴望的,他的诗就像一条河流流经了这一区域,其作品《草叶集》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于是惠特曼的民主思想也就由此被后人所知。他的《自我之歌》中也强调了真实、自由、饱满的自我,强而有力的表现了类的力量与智慧,当然,更多的还是惠特曼追求的主题——自由!
知识性儿童诗歌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