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唐多令鉴赏?
作品原文唐多令 柳絮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作品注释“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⑵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⑶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⑷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⑸“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⑹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作品鉴赏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红楼梦》第七十回,说暮春时节,史湘云见到柳絮飞舞,偶成一首《如梦令》,因而提议起社填词,林黛玉因重建桃花诗社而又受耽搁未能举行诗会,就积极响应湘云的建议。两人立即着手筹备,以“柳絮”为题,择取几个小令为词调。请大家以拈阄之法分词调填词。黛玉抽到的词牌是《唐多令》,这次是首先写完的。 如果把她的《葬花词》看成是她人生悲歌的主体部分,那么,这首《唐多令》就是她人生悲歌的尾声了。因此,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这首词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拈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环境是这样恶浊,如此冷酷,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全词以柳絮自比,人生如同柳絮在风雨中凋残、陨落,一片狼藉。在黛玉所有的诗词中,这首词里的悲剧暗示是最明白可感的,剩下的就只有“冷月葬诗魂”了——那已是她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了。[
《唐多令》 译文?
这是《红楼梦》中得第三首柳絮词,是林黛玉的《唐多令》。全词的内容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一首词意思好懂,要深入的体味其中的意境,还有必要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百花洲”,位于姑苏山上,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苏州府志》记载:五代时,胥门城墙由土筑改为砖砌。南宋绍兴十四年,知府王唤建姑苏馆于胥门南侧,并于城上筑姑苏台,台下为百花洲,洲东有射圃。建筑之雄丽,为“三吴之冠”。现在的苏州仍有百花洲公园和百花洲巷。
“燕子楼”,是唐朝徐州太守张愔为其宠妾关盼盼修建的。因为楼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有柳树,每年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树间飞过,故名燕子楼。
“逐队成逑”,“逑”,《诗经》上有“君子好逑”,“逑”是配偶之意。“球”与“逑”双关语。“缱绻”,读音为“浅犬”,缠绵难分之意。
“嫁与东风”,唐李贺有诗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东风,在诗词中常比喻为恶势力。陆游的钗头凤词中“人情薄,东风恶”即是如此。第四首薛宝琴的柳絮词中也写了“东风”:“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飘泊亦如人命薄”,这儿的命薄,颇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人的信仰往往是三教合一。有人戏言一老太婆,初嫁愚汉,叹道“我就是这个命呀!”,天命之说乃是道家的说法;她生个坏儿子,叹道“这是我上辈子作了什么蘖呀!”作蘖是佛家之说;儿子犯罪被斩,她又叹道“不能让我绝子绝孙呀!”绝子绝孙是儒家之大忌,这又是儒家的观念。林黛玉将自已的“飘泊”遭遇归结为“命薄”,是有中国特色的。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一句很值得玩味。其一,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此她自喻为“草木之人”。其二,借柳絮之白色,喻草木之人因悲愁青春老去。两相巧妙对照。
“凭尔去,忍俺留”,是什么“去”了?是什么“留”下?东风遣得柳絮去,韵华逝尽枯枝留。宝玉的出走不归,黛玉的泪逝而尽。这是曹原佚稿中的意思。
柳絮词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唐多令全部诗词?
唐多令,又叫旋舞曲,这是一种广东潮州音乐形式,其中旋律优美,歌词多为诗词,以下是唐多令中的一些诗词(包括原文和翻译):
1. 唐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独忆往年,多少恩情。今宵飘零瑞气,寒月如钩,误将梦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砌下萧萧几叶风,雕阑之外何人见。
2. 唐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3. 唐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 唐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上是唐多令中的一些诗词,因为唐多令是一种广东潮州音乐形式,常用粤语演唱,有些地方会对诗词进行改编和创作,因此不同版本的唐多令所用的诗词可能会有所不同。
唐多令忆童年?
【唐多令】童年守秋
年少走山沟,山尖独守秋。击鼓锣、跑了熊猴。苦雨冰风无惧色,金谷贵,盼多收。
拂晓卧坡头,夜眠吊脚楼。火炉旁、可有荤油?儿断饥肠娘失措,忙借米,又添愁。
thesnowman诗歌鉴赏?
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
方能领略眼前的万树一片冰晶雪白;
只有经受长久的严寒,
才会欣赏松枝银装素裹在斜阳中闪烁的光采;
寒风啸啸,落叶嘶嘶,
冬天的强音声震天外;
苍茫大地响起同一的奏鸣,
雪上的聆听者把悲情全都抛开:
自身虚无才能审视不存在的虚无,
自身不存在方可洞察虚无的存在.
白鹭诗歌鉴赏?
白鹭诗歌的鉴赏:
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
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灵岩山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吴文英(宋)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开头紧贴“灵岩”之“灵”字,说此山是天上星星坠落而成。“幻”字续写灵岩云树贴天,吴王建宫馆于此的史实。“酸风射眼”转写怀古之情,昭示出吴王之所以败亡的根源。下阕第一句,承上将吴王失败的原因点明,认为范蠡是明智的“倦客”。“问苍波无语”呼应开头,唤起今世之忧。接着感叹自己壮志未酬的哀愁。
这是一首怀古词。吴文英游灵岩山,见吴国遗迹想起了吴国兴衰的史实,联想到宋朝国事,抒发感慨而作此词。
这首词通过凭吊吴宫古迹,叙述吴越争霸往事,叹古今兴亡之感和白发无成之恨。上片怀古,下片伤今。吴与宋,时不同,事相似。一伤南宋偏安,恐蹈当年吴王夫差沉溺声色,先胜后败的覆辙。二伤一些仁人志士被迫引退。三伤作者自己,"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最后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作者改变正常的思维方式,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眼中的虚幻化为实景,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虚实相衬,沉郁苍凉,体现了作者在雕镂组绣以外的奇特才气。
梦窗词人,南宋奇才,一生只曾是幕僚门客,其经纶抱负,一寄之于词曲,此已可哀,然即以词言,世人亦多以组绣雕镂之工下视梦窗,不能识其惊才绝艳,更无论其卓荦奇特之气,文人运厄,往往如斯,能不令人为之长叹!
怎样鉴赏诗歌?
记得曾经有位诗人分享了一个解读和鉴赏诗歌的秘诀,那就是从诗歌的情、理、美三个方面入手。
情:就是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传达的情感,诗中的情感是否真挚,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
理:就是诗中所表达的思考是否深刻,能否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能否给人启发或者启迪等等。
美: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否协调,典故、比喻等是否使用恰当巧妙,语言和遣词造句以及句子、段落如何排布等等。
这个方法非常有用,可以让你真正理解一首诗(不管是古典诗赋还是现代诗歌),并知道它好在哪里(这就是鉴赏)。
唐代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
这首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苍茫的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