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主题?
主题: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作品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和潼关吏的区别?
新安吏是新安吏而潼关吏是潼关吏。
新安吏的特点?
一、回答: 1、杜甫那种永不阑珊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坚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力,使他成为我国汗青上政治性最强的巨大诗人,而这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特色,这和他的靠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乾元元年六月,肃宗大肆贬斥以房琯为首的旧党人物,杜甫被贬为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同年冬,从华州赴洛阳探亲。次年脱离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今河南新安县)、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石壕(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等地,眼见这场战争给百姓造成的巨大劫难,特别是征丁抓夫的惨状,写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老迈别》、《无家别》这六首诗。相州溃败,这对其时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变乱,在正史中却以简朴的几笔带过。杜甫这组诗,对此作了极其真实、详细、深刻的反映,成为后人相识唐代社会的珍贵文献,这正是杜诗作为“诗史”能够增补正史、超过正史的地方。 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征象,怀着矛盾、痛楚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役,与742年——756年期间(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积极。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破兵役的黑暗,批驳“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附和这种兵役;他既怜悯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慰藉、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火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暴虐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乃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破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穷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赞美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杜甫诗歌光显的艺术特色。 3、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应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遍及,寄意深远,尤其形貌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以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以是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蔑诗的情感特性。有人以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故号诗史。
借问新安吏全文?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写作时间?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关于《新安吏》“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
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客人,即杜甫自己。河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时候已到了黄昏,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这句话说明长年的兵役使老百姓痛苦不堪,妻离子散。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和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希望能让你满意。
新安吏主要内容?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旅客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旅客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新安吏注音版全文?
xīn 安 ān 吏 lì
(唐táng) 杜 dù 甫 fǔ
客 kè 行 xíng 新 xīn 安 ān 道 dào, 喧 xuān 呼 hū 闻 wén 点 diǎn 兵 bīng。
借 jiè 问 wèn 新 xīn 安 ān 吏 lì:“ 县 xiàn 小 xiǎo 更 gèng 无 wú 丁 dīng?”
“ 府 fǔ 帖 tiě 昨 zuó 夜 yè 下 xià, 次 cì 选 xuǎn 中 zhōng 男 nán 行 xíng。”
“ 中 zhōng 男 nán 绝 jué 短 duǎn 小 xiǎo, 何 hé 以 yǐ 守 shǒu 王 wáng 城 chéng?”
肥 féi 男 nán 有 yǒu 母 mǔ 送 sòng, 瘦 shòu 男 nán 独 dú 伶 líng 俜 pīng。
白 bái 水 shuǐ 暮 mù 东 dōng 流 liú, 青 qīng 山 shān 犹 yóu 哭 kū 声 shēng。
“ 莫 mò 自 zì 使 shǐ 眼 yǎn 枯 kū, 收 shōu 汝 rǔ 泪 lèi 纵 zòng 横 héng。
眼 yǎn 枯 kū 即 jí 见 jiàn 骨 gǔ, 天 tiān 地 dì 终 zhōng 无 wú 情 qíng!
我 wǒ 军 jūn 取 qǔ 相 xiāng 州 zhōu, 日 rì 夕 xī 望 wàng 其 qí 平 píng。
岂 qǐ 意 yì 贼 zéi 难 nán 料 liào, 归 guī 军 jūn 星 xīng 散 sàn 营 yíng。
就 jiù 粮 liáng 近 jìn 故 gù 垒 lěi, 练 liàn 卒 zú 依 yī 旧 jiù 京 jīng。
掘 jué 壕 háo 不 bú 到 dào 水 shuǐ, 牧 mù 马 mǎ 役 yì 亦 yì 轻 qīng。
况 kuàng 乃 nǎi 王 wáng 师 shī 顺 shùn, 抚 fǔ 养 yǎng 甚 shèn 分 fēn 明 míng。
送 sòng 行 xíng 勿 wù 泣 qì 血 xuè, 仆 pú 射 yè 如 rú 父 fù 兄 xiōng。”
新安吏里牧马什么意思?
牧马役意思为【放牧军马的劳役】 是古时候的劳役制度中的一种劳役
《新安吏》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以下是“三吏”“三别”组诗的具体内容。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