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八阵图》是什么?
杜甫《八阵图》诗词: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意思?
八阵图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的正文中,“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唐代诗圣杜甫也曾作《八阵图》一诗以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王维?
没有八阵图王维资料,应该是八阵图杜甫。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
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作者小传】: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八阵图》 杜甫?
杜甫《八阵图》诗词: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李白?
八阵图不是李白的诗。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八阵图注音?
bā zhèn tú
八阵图
dù fǔ
杜甫
gōng gài sān fèn guó
功盖三分国,
míng chéng bā zhèn tú
名成八阵图。
jiāng liú shí bù zhuǎn
江流石不转,
qiǎn hèn shī tūn wú
遣恨失吞吴。
八阵图又名?
阵法及兵书名。简称八阵。相传黄帝所创,历代演变有所不同。三国蜀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或谓即天、地、风、云、龙、虎、蛇、鸟八阵。《晋书·桓温传》云,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治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桓温称之为“常山蛇势”,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首尾并至。诸葛亮造八阵图遗址,亦有以为在今陕西勉县定军山、四川新都北者。宋代书目中有黄帝、风后、孙子、武侯等数种八阵图,均为后人托名推演之作。
词语分解
八阵图的解释 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 诸葛亮 造八阵图於 鱼腹 平沙之下,纍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 温 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
八阵的解释 亦作“ 八陈 ”。古代作战的阵法。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八阵名目不一,常见有:《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勒以八阵。” 李善 注引《杂兵书
图的字典解释 图 (圖) ú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图画。图案。图谱。图鉴。 指地图:《亚洲略图》。图穷匕见。 画:画影图形。 计谋,计划:宏图(亦作“弘图”、“鸿图”)。良图。 谋取,希望得到:图谋。图利。企图。
历史知识推荐:朱文正
元末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朱元璋侄。自幼丧父,为元璋所抚养。后为将领,元至正二十一年以军功升至大都督。骁勇善战,平江西,功最多。曾坚守洪都今南昌八十五日,数却陈友谅大军。因赏赐在常遇春等之下有怨
八阵图大结局?
雪痕带着拾欢离开了宫中,在一起.
第三十六集
日照无奈的将八阵图交给东明换回千寻和蝶衣,两人却再遭罂素下毒险些送命。禄山对罂素一再伤害蝶衣忍无可忍,罂素吐露真相,说她原来是安禄山的亲娘,从小让安禄山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己暗中保护,培养他茁壮成材,绝不能容忍儿子因为一个女人而断送大好江山,禄山却漠然以对。
雪痕接到李亨传书与日照乔装进宫带走拾欢,被玄宗发现。玄宗怒斥雪痕利用拾欢想夺皇位,日照跪拜玄宗要他还荀家清白,玄宗见到鬼似的大惊失色。雪痕叫日照对沉溺女色的皇帝不要再抱希望,李亨假装被二人挟持逼退禁军,雪痕、日照带着拾欢离开皇宫。
千寻发现日照带回的大师伯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誓要找他报仇被日照阻拦,千寻伤心的回家找千冲。蝶衣见到父亲悲喜交加,韩杰劝蝶衣放下因爱生恨之心,不要走当年自己的老路。
玄宗担心日照、雪痕会利用八阵图造反,杨国忠趁机提醒玄宗,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可能是他们的同伙,玄宗震惊。
第四十集
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不久就攻下洛阳。日照发现天象又变,意识到季东明正欲开启八阵图,日照集合八人一起前往定军山八卦谷。
日照高举玉璜,仰天而呼,刹时间狂风突起,旌旗作响,八将后人就位。安军大帐中的季东明也作法抗衡,双方在虚空中酣战。
安禄山遭到日照指引天象攻击,不明就里的误会是东明意图不轨,忿而出帐杀了东明,东明临死前遗憾的告诉禄山自己乃司马懿后人,一心只想辅佐他一统江山,禄山痛悔不及。蝶衣不忍伤害禄山自行罢手,韩杰补上女儿位置被击毙,蝶衣大恸归队,大破东明留下的阵法,日照顺天应人的成功封印了八阵图。
安禄山的军队长驱直入,玄宗弃京城而逃,杨氏兄妹命丧马嵬坡。半年后李亨登基,郭子仪率领勤王大军抗击叛军,安禄山被部下所杀,战乱了七年的山河重归平静,日照与千寻、蝶衣姐妹回到靖国府侍奉荀太君安养天年。八阵图再度出世,又要再等上六百年了。
八阵图有关成语?
ht是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选自《八阵图》 杜甫,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直译:立下的功超过三个国家立的功,它就叫八阵图 。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八阵图序注释?
八阵图序
[明]候方域
余友贾生开宗,年逾五十,老矣。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为病狂。乃感愤,着《八阵图》数千言。余则独有取焉,而为之序曰:
呜呼!今天下之隐忧,盖在于文臣之望浅,而武担之志骄,不知其所终矣。
陆贾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为将,不必善骑射,粗知古今,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今天下急,急论将哉。
汉袓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庐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天下而有韩信、孙武,宜使之专制千里,岂当更有开府①位其上,中贵②观军容,掣其射也?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今天下宣蓟握重兵,豫楚多元帅,而鸣镝在郊,堠火且连未央。然则收其所为旌节,撤其所为长城,即外患不靖,内忧不灭,而国家省金钱之费,人民免首功之惨,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
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则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虽日推毂③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
呜呼!叶公好龙而龙至,燕王市马而马来,我国家地广人众,而倜傥非常之略寂焉先闻,将果无人言之耶?抑无人用之耶?岂天未悔祸而人未厌乱耶?又岂人之建功立业各有其时,而急者不可以缓,缓者不可以急耶?何贾生之且老而尚托于其言也?
【注】①开府:封建时代,公卿所设的能自任官史的机构。②中贵:指受皇帝宠信的宦官。③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 愈:更加
B. 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 右:重视
C. 虽日推毂铸印 铸印:委以官职
D. 燕王市马而马来 市:买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为之序曰 秋以为期
B. 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 斯用兵之效也
C. 堠火且连未央 臣死且不避
D. 又岂人之建功立业各有其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瘀者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
B.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
C.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
D.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
11. 下列对文中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绳墨,本指木工用绳染墨在木材上弹印直线,古代一般用它比喻规矩、法度。古代还将法度称为“三尺”,因为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
B. 本文中的《八阵图》是一篇谈及军事的长文,与杜甫那首赞美诸葛亮的同名五绝不同。
C. 汉祖、阖闾与韩信、孙武在本文中分别代指明君与贤臣。
D. 鸣镝(响箭)、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火在文中均指长城上的报警设备。“推毂”乃引用周文王与姜子牙的典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开宗身怀奇才,好谈国家大事,喜欢喝酒,不受俗礼约束,经常得意地说自己做宰相时,在一年内平息了寇乱,三年全部撤掉边塞驻军。
B. 作者认为,如今以文臣的身份来担任武事,虽然天天举荐人才委任将领来支持他,只能说好名声得到了,平息骚乱却没有做到。
C. 作者认为,天下如有韩信、孙武这样的人才,就应当给他权力,让他统辖广大的地区,而不应再让开府来管辖他,让宦官作监军来牵制他。
D. 本文是为其好友贾开宗的老而不见用鸣不平,而更大篇幅是论述天下致乱的重要原因“文臣望浅,武臣志骄”。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
(2)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
答
8. A A项,“愈,更加”错误,“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意思是也未必不是不用药就使病痊愈。“愈”,使……痊愈。
9. B A项“为”,前一个作.介词,替;后一个作动词,当作。
C项“且”,前一个作副词,将要;后一个作连词,尚且。
D项“之”,前一个作助词,取独;后一个作代词,它。
B项两个“也”都表判断。
故选B。
10. C “不难……而难……”是选择句的关系,所以应在“而难”之前停顿,排除AB两项;“其所拜者韩信”意思是他应作“难”的宾语,意思是难的是他拜的是韩信,“其所拜者韩信”是一个判断句,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句子的意思是汉高祖的高明,不是难在拜于将坛之下,难的是他拜的是韩信;吴玉阖闾的信望,不是难在斩杀自己的宠姬,而是难在识别贤才孙武并任用他。
11. D D项,“鸣镝(响箭)、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火在文中均指长城上的报警设备。‘推毂’乃引用周文王与姜子牙的典故”错误,由原文“而鸣镝在郊,堠火且连未央”可知,鸣镝在古代战斗中常常起指示前进方向的作用,而未必是报警。本文中的鸣镝、堠火都不在长城。“推毂”是出自《史记·冯唐传》的典故。
12. A A项,“经常得意地说自己做宰相时,在一年内平息了寇乱,三年全部撤掉边塞驻军”错误,由原文“余友贾生开宗,年逾五十,老矣。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可知,贾开宗自称如果能够做宰相,将在一年内平息寇乱,三年全部撤掉边塞驻军。
13. (1)做宰相(丞相),不一定读很多书,亲自首先承担困难艰险,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嫉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