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诗大序概括诗歌的社会作用?

2023年12月04日 00:52:121

诗大序概括诗歌的社会作用?

诗歌反映现实生活,传递人们情感,创造审美对象。传承了中华文化,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净化情感。

结合本诗谈谈海子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最美的诗,现实生活与浪漫理想结合。感动无数人。但被房地产开发商,作广告,算诗歌多义?

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诗大序》是我国第一篇诗歌理论的专论.一直以来,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两千多年的儒家诗论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抒情言志说、六义论及其以政教观为核心的诗学功能论对后世的诗论家们长期产生深刻的影响.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 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诗大序原文及译文?

诗大序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大序译文:

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于内心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内心涌动就是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还不能表现的就发出感汉。如感叹还不适以表达,不知不觉就会手舞足蹈来表现。

用声音抒发感情,声音就成为宫商等的乐调,就被称为音乐。太平社会的音乐安祥快乐,政事和顺;混乱社会怨恨愤怒,政事不正常;亡国的音乐悲哀幽思,百姓困厄。所以,匡正人间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歌更有效。

先世贤王用诗歌规范夫妇原则,形式孝敬父母、敬重长者的风气,加深人伦道德修养,使教化风俗向美好的方向转变。

所以,《诗经》有六个基本内容。风、赋、比、兴、雅、颂。上层统治者用《风》教化下层百姓,百姓用《风》对统治者进行批评。主张用文雅的言辞,委婉的方式进行劝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因此称为《风》。

到了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失和,国家政事混乱,家庭风气变坏、变风、变雅(风的教化作用,雅的美剌作用变化了,风变得淫乐,雅变得怨愤。)就发生了。(社会衰亡的现实表现在诗歌上)史官司可以从诗歌中看清楚政事得与失的迹象,感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伦关系出现了危机,衰痛苛政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抒发思想感情,用《风》讽谏统治者,使统治者通达事变,怀念先王优良的风气。所以,变风从情感开始,用礼义节制。用诗歌抒发性情是百姓的天性,用礼义节制是先王的传统。

因此,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是他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却可以代表一国人的内心,这种诗歌称为《风》。诗人汇总天下人的心愿,表现四面八方的风尚,这种诗歌称为《雅》。《雅》是歌咏王道政治趋向于正,是歌咏天子政事兴盛、荒废原因的诗歌。天子的政事有大小之分,所以,就有大雅、小雅。《颂》是赞美天子的盛德并加以表现,把成功的消息报告给神灵。

毛诗序的理论观点?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再次,序文提出,“六义”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诗序和书序的区别?

“书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什么是辈序诗,辈序诗的由来?

辈序诗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是唐代诗歌的一种变体。它的特点是将同辈之间的亲属关系作为诗歌表达的主题,通常由长辈写给晚辈,或者由晚辈写给长辈。辈序诗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五言、七言、绝句或律诗等。

辈序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家族文化。在古代中国,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十分重要。辈序诗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诗歌形式。在古代,长辈常常用辈序诗来教导晚辈,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晚辈则用辈序诗来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和感激。

在唐代,辈序诗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辈序诗,如王之涣、杜甫、白居易等。唐代的辈序诗大多以亲情为主题,表达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尊敬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辈序诗逐渐淡出了文学舞台,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中国诗歌的起源理论?

古典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皆出现于先秦时期,一是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二是浪漫主义源头《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由众位采诗官收录、加工、编订,集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其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可以是直接叙事、直言其志;“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一般处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绚丽浪漫。

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辞》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辑录了自战国至东汉三四百年间以此题材写就的诗文。现传17卷本《楚辞》中含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宋玉的《九辩》、东方朔的《七谏》和刘向的《九叹》等。

在《诗经》三、四字句的基础上,《楚辞》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内容上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赠序宴集序书序诗序的异同?

赠序宴集序和书序诗序,前两序相同,后两序相同,前者突出序的主旨并颂扬其精神,后者根据书或诗的精神加以点评。

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原句: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情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涵蓄在心里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和继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用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