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诗歌及其表现的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胡适《尝试集》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认为古今文学革命运动总是从文体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谈新诗》)。
他作为倡导以白话写诗的第一人,主张新诗的文体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观点,对新诗的创立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
诗歌诗意中国赏析?
分析诗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点,同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然后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家及其著作?
1/10朱德熙(1920~1992),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江苏省苏州市人。师从唐兰、闻一多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朱德熙在语法研究上以其独特的语法思想、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汉语语法现象,奠定了汉语描写语法的基础。
2/10赵元任(189211.3-1982 2.24)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亦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3/10 黄伯荣,当代语言学家。他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自1978年出版以来,再版8次,总发行600多万册,创造了教材界奇迹。其中,第八版由黄伯荣师徒三代共同编纂,被传为佳话。
4/10廖序东(1915.3.23-2006.12.12)湖北汉口人。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 1956年完成的《汉口语音》则是先生研究家乡方言的产物。本书保存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汉口语音面貌,对现今的武汉方言演变研究当大有裨益。《现代汉语》 1979年他与黄伯荣先生共同主编的普通高校文科通用教材。
5/10 胡裕树,教授。安徽绩溪人。笔名胡附,男,1918年7月生。194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专于汉语语法,特别是对词类划分和句法分析有研究。著有《数词和量词》,合著有《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主编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汉语》华侨教材《今日汉语》。
6/10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江苏省丹阳市人。代表作品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等
710 孔令达,汉族,安徽蚌埠人。先后主持国家教委"九·五"规划科研项目、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族儿童实词的发展及相关理论问题"、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族儿童虚词的发展及相关理论问题"。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心理语言学
8/10沈家煊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汉语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9/10 陆俭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北京大学。论文《"V来了"试析》和《"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荣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以陆俭明牵头申请的《现代汉语》教材荣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10/10男,1962年2月27日出生。1978年 12月-1980年12月在江苏师院苏州地区专科班读师专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完成近20篇论文著作,论文《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于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最高奖);著作《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于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部级。
《青春中国》这首诗歌的赏析?
诗歌从鸦片战争的国耻说起,说到五四的爱国青年觉醒,再到今天新中国的强大。中国由弱而强,谁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青年!本诗字里行间热血澎湃着对祖国的热爱、对青年的赞颂。
中国近现代学制的演进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教育近代化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从学习东方转向西方,具体来说是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
癸卯学制是以日本教育为蓝本,1912-1913年学制是蔡元培主持的,蔡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因此学习的是德国;1922年新学制学习的是美国。
中国近现代诗及其表现的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胡适《尝试集》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认为古今文学革命运动总是从文体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谈新诗》)。他作为倡导以白话写诗的第一人,主张新诗的文体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观点,对新诗的创立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
对联及其赏析?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下联中各有自对者。上联中“山明”可以与“水秀”成对,下联中“鸟语”可与“花香”相匹,兼之上下联本来对举,十分有意思。“酒绿灯红辞旧岁;莺歌燕舞庆新春”也与此相似的对联,“酒绿”与“灯红”、“莺歌”与“燕舞”自对。这种对联讲求了特殊的形式,其美也端在于其特殊。
mowing诗歌赏析?
Mowing《割草》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写农村生活的短诗。
诗中描写日常生活,尤其是描写农村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在他生前,有文学评论家批评他把这些普通生活琐事写进诗里去,是不高雅的表现。弗罗斯特在一次采访中说:“要是诗歌不能懂得一切,懂得整个世界,【你们】诗歌就是无用的废物。”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写的是独自一人在田里割草时的所想所感。他把镰刀拟人化了。诗一开
始,弗罗斯特就说他好像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用镰刀割草,当然会发出声响,所以,诗人说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既可以说是诗人割草时产生的一种幻觉,也可以说是借用拟人化了的镰刀的【耳】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先说听不清镰刀在说什么,可能是在说太阳太热,也可能在说四周太静。接着,用“它”—镰刀—来说出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是诗人的观点:劳动才是真实的生活,劳动是最愉快的事情,劳动就是最诚挚的爱。“它”不幻想会有人恩赐给他闲适而不用劳动的生活,也不幻想有神仙精灵会送来不劳而获的黄金。因为这些都是“超过真实”的东西,因此也是“软弱无力”的。“它”想要的只是用最“真诚的爱”来割草。诗人认为:最甜蜜的美梦,只有靠劳动才能实现。
最后,诗人以“镰刀边【耳】语边把草割下,让它们在阳光下晒成干草”来结束这首诗。
至于诗歌的第11和12句,写到兰花草和【绿】蛇,我想诗人只是想描写割草时令人愉快的真实情景罢了。
thesnowman诗歌赏析?
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
方能领略眼前的万树一片冰晶雪白;
只有经受长久的严寒,
才会欣赏松枝银装素裹在斜阳中闪烁的光采;
寒风啸啸,落叶嘶嘶,
冬天的强音声震天外;
苍茫大地响起同一的奏鸣,
雪上的聆听者把悲情全都抛开:
自身虚无才能审视不存在的虚无,
自身不存在方可洞察虚无的存在。
tobeornottobe诗歌赏析?
to be or not to be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第三幕中。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于是“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