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怎么写?
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饱和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诗人总是浮想联翩,感情非常激动。因此诗人的创作是某种客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触动、震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了诗人的想象,才使他感到非陈诗不足以展其义,非长歌不足以骋其情,因而就产生了诗歌创作。
写诗歌不能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片断,来表达思想感情,创造一种感人的艺术境界,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生活联想,从而发挥诗歌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写诗歌还要注意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要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能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和谐动听,富有音乐美,从而容易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自己创作的诗歌?
我是一个时代的眼睛
——灵遁者
在宁静的石板缝里
藏着很多已经死去的风
白茫茫的荒草被粘在冰上
我知道,它们也想跟随我去到西安
突然掠过头顶的野鸡
露出了像凤凰一样的翅膀
它早已不认识我了
它早已不认识我了
我甚至不敢再往深处走了
那一孔孔废弃的窑洞
代表了山的眼睛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眼睛
代表了黄土高坡最后的倔强
我该不该来不是个问题
因为我已经回来了
我该不该离开也不是个问题
因为返程票已经买好
谁来向我告别?
我该向谁告别?
又一阵风吹来
它让我快走,快走
你会成为被风带走的最后一粒尘埃。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诗歌作品。
诗歌创作原理?
客观对应物: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的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图景,从而造成特定的感性经验,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并引发读者的同样情绪。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荒原》的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
1、内心独白的运用。
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刘勰诗歌创作?
刘勰关于创作构思和艺术想象的理论观点。《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亦为创作论之总纲。刘勰认为,创作构思的过程是一个从物到情到辞令的过程,此过程的总体特征是“物与神游”。作家之“神”既与外物共游,又与辞令交融;既能思接千载,又能视通万里。
而创作构思的难处则在于处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刘勰提出三点:
一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二是以博见夔贫,以贯一拯乱;
三是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驯致怿辞;还要知道言语的局限性,做到“笔固知止”。
青春主题诗歌怎么创作?
1.冻的边缘忏悔昨天 没有温度没有声音 只有一种心跳在冥冥中闪烁 忧伤的水晶高杯中溢出时光的酒 让人心碎却分外唯美 谁在摇动纺车织出晚霞般的嫁衣 让你成为...
2.
关于青春的创作诗歌二:青春 作者: 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
3.
关于青春的创作诗歌三:写给青春 如果 我必须记住 那些美丽
诗歌创作说明怎么写?
作者先说一下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大背景。还可以介绍一下受到了哪首诗的启发。这首诗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创作结束后如何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是否喜欢这首诗歌?
同以前的诗歌创作相比,风格有没有改变?或是延续以往的风格。
农民创作诗歌怎么投稿?
现在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只要在手机上下载上今日头条app,农民创作诗歌就可以在头条里发布。
诗歌河床的创作背景?
这是一部着力描述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垦史和繁衍史的长篇力作。江南充沛的雨水、江南水汽充盈的阳光,轮番制造着河床上具有强大母性本能的女子,一轮一轮的怀孕与生育就像季风带来的暴风雨,不可遏止地泛滥与漫漶。河床也就永远都处在一种神奇的怀胎孕育中。每年春天的气息仿佛都是从子宫里开始弥漫的。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代表作《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创作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