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朝的诗歌?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作者:杨素 朝代:隋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送别 作者:陈子良 朝代:隋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隋朝发展?
隋朝虽然存在短短的37年,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着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
?隋朝建立于581年,开朝皇帝为杨坚,帝号“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小朝代——陈,自三国以来长期的割据分裂局面结束了,南北重归统一。
?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史称他统治的23年为“开皇之治”。
?隋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这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直为后世沿用并完善。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各地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余年。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官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带动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隋朝因为存在时间短暂,有些象房玄龄、孔颖达等人,成才于隋朝,贡献于唐朝,有的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家。
?隋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大运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史不是虚无的;社会是延续发展的。隋朝短暂,影响深远!
隋朝发展措施?
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它与隔的均田制相适应,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整顿货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发展原因影响事件?
隋文帝(庙号高祖)名字叫杨坚。自称其出身于关中(今天的陕西省中部。)汉族名门望族之一的弘农郡华阴杨氏。看起来这一出身似乎十分高贵,但其中却存在着不少疑点。实际上,在北魏时代,杨坚的祖先居住于长城沿线的武川镇(今属内蒙古),负责镇守北方边境。如果要说杨氏与弘农华阴的杨氏家族有什么关系,那也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确切地来说,应当把杨氏看作在很早以前就与北方民族通婚,且已完全融入塞北荒野世界之中的一族。
关于杨氏与北方民族的瓜葛,一般的意见都是从其与鲜卑系统(其后的蒙古系统?)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他的父亲杨忠身材魁伟,是一位身高超过两米的大汉,而且相貌出众,仪表轮廓分明。他的武艺也十分高强,据说他与猛兽格斗时,能够用一只手夹住猛兽,另一只手直接将猛兽的舌头拔出,血腥又血性。这个形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在他的身上,可能还有其他民族的混血因素。
而隋室杨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就是在他的时期。因为534年北魏分裂成高欢率领的东魏和宇文泰为首的西魏时,他投奔宇文泰麾下,成为支撑西魏政权的重臣。宇文泰也来自于武川镇,同样是鲜卑族出身。此外,聚集在其帐下的唐室祖先李虎以及与杨氏及李氏结成婚姻关系的独孤信等人也都是武川镇出身。其后,当西魏设置了执掌军政中枢大权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职位以后,上述这些武川镇出身者分别被委以重任,成为担当西魏(北周)宇文泰政权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武川镇军阀为中心的政治势力,其后占据了隋唐两朝统治阶层的中枢位置。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将这一政治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即集结于长安周围的关中平原至其西的陇山一带称之为“关陇集团”(即集结于长安周围的关中平原至其西的陇山一带的政治集团),时至今日,可以说这一称呼已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德国诗歌的发展?
一、德国古代诗歌
8世纪后半叶,随着基督教传入德国以及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代在修道院中进行的写作活动,德国诗歌才开始发展并显露出自己的特点。虽然在6世纪后半叶,古高地德语方言已经开始脱离其他西部日耳曼方言,但是在整个英雄时代,即各族人民大迁徙的时期(约350—600),直到8世纪后半叶,古高地德语诗歌仍然保持着异教文学时期日耳曼诗歌的口语传统,它和其他日耳曼民族,如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诗歌,有着共同的思想内容、诗歌形式和精神态度。其主要诗歌类型有英雄颂歌、异教诗歌、赞美诗和魔法咒语。日耳曼诗歌传统的头韵形式一直没有经历任何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状况到了9世纪才有所改变,当时一位阿尔萨斯僧人,魏森堡的奥特弗里德,在他的《福音和谐》(863—871)一诗中运用了尾韵以及较长的头韵诗行(有8个主要重音);在《路德维希颂歌》(881—882)中也采用了这种诗歌形式。
唐代诗歌的发展?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中外诗歌的发展?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诗歌发展顺序?
1.最开始是先秦的诗歌,代表作是《诗经》;
2.继《诗经》之后,屈原的《楚辞》又把诗歌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阶段;
3.然后到汉朝的乐府民歌,再到唐诗,接着是从唐诗发展而来宋词;
4.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曲;
诗歌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第三阶段是汉代的古体诗;
第四阶段是唐宋的近体诗;
第五阶段是元曲、明清诗歌;最后是现代诗、新诗。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而《楚辞》则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代表作是《离骚》。
东汉至隋朝疆域发展趋势?
答:总的趋势是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且偏重于东部发展。汉末时期,疆域版图像个“右大左小”的哑铃结构,东南沿海由河西走廊与西域相连;大约面积是现代版图的三分之二,大约有609万;到汉末压缩为492万左右;三国时期魏蜀吴加起来也不过543万;西晋保持了面积,东晋丢了北方跑到南方去了,南北朝面积加起来也不过467万左右;隋朝统一南北朝后,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开疆拓土,虽然表面上面积不到500万,实际控制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