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没有有关教育的诗歌、古诗、诗词?急!1 快快!!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核。 (宋?陆游?游山西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罩蔽烂物漏长。 (宋?黄升?鹧鸪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颤竖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茄碰大水来。”只要不断吵悄吸收知识,就能取得不断地进步。
明日歌、长乐歌
二、汉乐府长歌行全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长歌行(乐府诗集)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四、请问各位学霸,汉乐府长歌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五、《乐府诗集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