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寻道人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译文: 这天正消闲,逢重阳我驱马驰向前,去小访你,没有遇到只得扑空。怪不得你的诗作,清雅入骨思情深远,原来你家门就对浩然寒流白雪满山。 注释
1、休暇日:即休假日。王侍御:不详,应是诗人同僚。
2、九日驱驰:九天忙碌。一日闲:一天休息。唐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
3、怪来:难怪、怪不得。来,语助词。
4、寒流:指山溪。 出处:《全唐诗》——唐·韦应物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古诗故事?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赠寻隐者不遇古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寻隐者不遇古诗讲解?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疾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下问童子
1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2
师采药去。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深
3
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中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中不遇意思是:没有遇到,没有见到。整句意思是:去寻找贤士,但找不到他在哪里。寻:寻访。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寻幽居不遇意思?
《寻幽居不遇》原文: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扩展资料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庄翱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庄翱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此诗的抒情凭借艺术形象,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
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幽居初夏》古诗原文及翻译?
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
绿草丛中,处处响起蛙鸣,一片热闹喧腾,透出无限生机。
笋已经长过头番,(林中定然留下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枝叶的嫩竹);
辛夷花已经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
多么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景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