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重阳节思双亲?

2024年02月10日 19:01:291

现代诗歌,重阳节思双亲?

重阳

作者:曹溪的佛唱

那时

镜子里的风景已不再青骢

我们从一个名词出发

秋天很深地漫过头顶

我们开始在一首诗里相互眺望

在一个节日里登高

望远

把前生的愿望走完

那时

一切都已释然

我们开始面对南山

在东篱下种一盆菊

日出时培土

剪枝

施肥且

自言自语

《重阳情思》

作者:遥遥长安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有幸登高红山上。

心旷神怡,

天阔地广,

一身清风一身爽。

天上人间,

各在一方,

蓝天白云尽遥望。

款款眷恋,

柔柔寸肠,

亲情依旧日月长!

《九月重阳》

作者:笑狂

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菊花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重阳后

作者:晴九

终于在重阳后

被压抑的

对家的思念

汹涌喷薄

汇聚着

我的笑与泪

远方的亲人啊

你们是否还在午后忙碌

我想分担你们的劳累

塔里木的阳光

温暖着离家的学郎

躺在酥软的枯叶上

想想

家里会不会换了装潢

我的那张小床

现在换了谁躺

寻梦的大学路上

对家的思恋

谁能淡忘

重阳

作者:柳星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写这词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这是一个属于老人的节日

带失智的父亲母亲回家

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两亿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责任沉重

老人们最想的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亲情的醇酒温暖晚秋的寂寥

今天又恰逢霜降节气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他乡异客

也在寻找温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着那连亲生儿子也不认识的浑浊老眼

我不禁感叹

岁月啊

你太残酷了

看了的人还看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重阳为什么叫重阳?

王重阳生辰八字是全阳名格所以叫重阳。

重阳谚语?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这句谚语主要流传于北方地区。从字面上来解释,意思就是如果九九重阳这天,天气晴朗,那么当年的冬天就会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格外的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寒冬;但如若九九重阳这天是个阴雨天,那当年的冬天很可能就会比较温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暖冬。

重阳古诗?

关于重阳古诗有:

一、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出自明代丘浚的《咏菊》

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重阳近义词?

重阳没有近义词。

重阳的详细释义

指天。

《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崧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重阳节自创诗词《重阳思》?

重阳思  九九重阳欲登高,处处茱萸迎风招。  文瀛湖畔柳寻莺,悬空古寺草辞青。  北地飞雪裹银装,楚天落木染秋霜。  瓦舍皆忘饮杜康,堂前菊花飘酒香。   重阳佳节皆饮菊花酒, 以求吉祥、长寿之意,而今独杯难饮,愿以后共饮之。今天霜降,远方的你要多加一点衣服。愿折一朵金达莱,插在你的发髻,绾起你的青丝,闻着你的发香,牵着你的柔荑,相伴于幸福!(青云戒)

重阳和重阳节的区别?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谜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谜底是九九,循环节。

因为“岁岁”就是"年年"、“每年”的意思,重阳就是中国传统佳节,每年都循环过节,所以答案是循环节。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是五谷丰登一年丰收的黄金季节,寓意深远……人们历来对重阳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吃重阳糕是为了纪念王重阳吗?

不是。吃重阳糕是从陶渊明而来的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