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闻雁古诗唐韦应物? 水宿闻雁古诗解释?

2024年03月03日 08:16:431

闻雁古诗唐韦应物?

闻雁 

唐 ·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水宿闻雁古诗解释?

1.古诗原文:

《水宿闻雁》——李益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2.解释如下:

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秋风吹过临水窗户,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

耿耿长夜难眠,起身坐起,透过船窗向外望去,只见空寂辽阔的寒江中,撒满了繁星与残月的倒影。

闻雁忆子培古诗全文?

闻雁忆弟子培五言绝句《闻雁忆弟子培》是明代诗人宗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名称闻雁忆弟子培作者宗臣创作年代明代作品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作者简介TA说参考资料

作品原文秋雨千峰散,寒云万里开。不知天际雁,几日故园来。[1]作者简介宗臣, 明扬州府兴化人,字子相,号方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工文章,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有《宗子相集》。[1]

水宿闻雁李益古诗朗读?

水宿闻雁

李益〔唐代〕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译文

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秋风吹过临水窗户,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

耿耿长夜难眠,起身坐起,透过船窗向外望去,只见空寂辽阔的寒江中,撒满了繁星与残月的倒影。

闻雁、杜甫?

闻雁是韦应物写的,不是杜甫写的。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诗人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此诗描写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闻雁所描绘的画面?

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

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水宿闻雁的意思?

李益的诗《水宿闻雁》: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凉。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诗名的意思是说作者在水边留宿,早起的一瞬间看见雁群的景象~

带雁的古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闻雁韦应物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1、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表达诗人的惆怅之情.

2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问雁古诗?

问雁有关诗句,例如:“借问天边雁,关程千里馀。”

出自:问雁

金至元 〔清代〕

借问天边雁,关程千里馀。

来时经帝里,可有寄侬书。

作者简介:金至元,孺人金氏,名至元字载振,一字含英,河间府学生金大中女,适宛平查君为仁夙娴内。则不苟恣笑,性极孝,事父母及舅姑,皆得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