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秋暮吟望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2024年03月24日 23:31:481

秋暮吟望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尤其是颔联中“常”“偏”两字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秋暮江吟古诗全文?

《暮江吟》描绘的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古诗暮江吟阅读感想?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阅读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古代诗歌体裁除了吟还有什么?

古代诗歌体裁除了吟,还有“歌”、“行”。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秋落吟望 常偏的妙处?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4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长吟,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答题技巧?

回答如下: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形式多样、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注重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尤其是意象和比喻等方面。

2.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古代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3.注意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古代诗歌通常都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4.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调: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音调往往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音律和节律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调,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5.注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包括比喻、典故、象征、对仗等。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注意诗歌的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需要多少时间?

一般来说,一首古诗的字不是非常多,那么根据你朗读的速度,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熟悉程度都会影响读完整首诗的时间,正常情况下的话,一首诗读完大概是在20秒到30秒之间,你可以自己用秒表测量一下你自己的语速,快慢从而定下来一首古诗具体的时间,但是平均来说的话是20多秒左右。

秋望和长安晚秋的对比阅读?

赵嘏《长安秋望 》之“秋”体现:拂晓云雾凄清,雁阵南归,紫菊半开,红莲凋谢,鲈鱼正美。

杜牧《长安秋望 》中“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诗人将“南山”和“秋色”相提并论,以具体有形的南山形容抽象虚泛的秋色,别出心裁地衬托出秋色之浓重。

赵诗抒发了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表达了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杜诗写诗人秋日登高远望,抒发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