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白居易贬官诗歌? 杜牧白居易诗歌?

2024年04月18日 19:46:181

白居易贬官诗歌?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问刘十九》

《琵琶行》《长恨歌》等.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杜牧白居易诗歌?

《紫薇花》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杜牧可以说仕途也不是很顺,他经历了从唐宪宗到唐宣宗的六朝,处于牛李党争激烈的时期,一生多在外地为官,最后才回到朝廷,任中书舍人。

因为当时中书省也称作紫微省,所以杜牧也被人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在这首诗里,杜牧写紫薇花不像桃李那样争春,而是独自在夏秋季节开放,实际上也是表达了自己不随流俗的情怀。

诗人写的紫薇花是在秋天开放,而且早晨还带有露水。紫薇花选择这个冷落的时节,为的是避开春天的热闹,把繁华让给别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虽然它有谦逊的品德,但毕竟是那些争春的花朵,现在夏秋季节了,它们又在哪里呢?只有紫薇花笑在最后,独自在秋风中开放。

仔细想来,这不与时俯仰,不随波逐流,不去争春邀宠,却愿意在瑟瑟秋风中独自开放的紫薇花,不正是诗人杜牧的写照吗?

《紫薇花》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也是巧得很,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作此诗时也是在中书省上班,任中书舍人,和上面一首诗的作者杜牧一个样。所以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紫薇花对紫微郎。

白居易在中书省值班,丝纶阁本来是起草皇帝文件的阁楼,此时却没有事情要做。一个人感觉时间难熬,看到门外的盛开的紫薇花,因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是非常敏感的,听到钟鼓楼里那计时器滴漏的声音,虽然显得寂寞无聊,但也能激发灵感。独自坐着一个伴也没有,只有紫薇花和白居易这个紫微郎面面相觑。

李白曾经有诗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不知道白居易此时看着紫薇花又能写出什么感觉来。

不料白居易这首诗以《紫薇花》为题,写的却是皇宫里寂静的气氛,隐约透露出当时沉闷的政治气候。诗人的无聊空虚,既是对自己仕途生活的不满,也是对朝廷政治层面的失望。

从上面这两首诗还可以看出,紫薇花在我国历史上的喜爱程度,它早在唐朝时就广泛种植于长安京城甚至皇宫里面。唐朝时中书省曾经改名为紫微省,因紫微与紫薇同音,因而紫微省里更是种满了紫薇花。

白居易诗歌意义?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老少吟唱,传遍全国,流传千载而不衰。反映了晚唐社会生活的各种画面,涵盖达官贵人、贫民乞丐、卖炭翁等生活状况,刻画了众生相,谴责鞭挞了民不聊生、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社会画面广阔,他的诗歌是一部记录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的历史。

白居易诗歌通俗解释?

白居易名词解释: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家境贫困,青年时代长期在外地流浪。贞元进士,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贬为江州司马。

穆宗时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后官至刑部尚书。倡导新乐府运动,撰有《与元九书》,系统阐明文学主张。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主张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讽喻诗、叙事诗都有极高的成就,唱出人民心声,语言通俗优美。有《白氏长庆集》。《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19有传。

白居易 中秋诗歌 元稹?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以中秋为题的诗歌,一般叙写对爱人、亲朋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思想的却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故乡。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长安居白居易?

白居易在十八岁去长安参加科举的时候,去拜访老前辈顾况,这位老前辈一开始估计看不上这个小辈,还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就是题目里的那句“长安居,大不易”,原文是“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不过在看过白居易的这首诗之后,就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是把前面那句话给收回去了。这个故事是说明白居易的诗文水平的,但是某种也代表了白居易的宦途生涯。

白居易这一生,不能说宦途不顺,毕竟比起老前辈李白和杜甫,他最后也是正三品退休,算是相当高的待遇了,但是若说很顺利呢?也不能算,倒是顾况的那两句话都说对了,白居易居长安部容易,但是居天下倒是不难。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宦途生涯。

长安古意白居易?

长安古意不是白居易诗作,是唐代卢照邻诗作。

《长安古意》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托古意而写今情,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在这首长篇七言诗中,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代表作《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思乡之情诗歌?

一首是《除夜宿洺州》。

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

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洺州。

另一首是《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除》诗中,诗人分四次将漂泊之苦进行了累加,增加了思乡之情;

《邯》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思念,转变成双方的思念,也增加了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