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古诗唐李白?
《蜀相》不是李白的诗,是杜甫写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二句以问句开篇,以旁人作答引出武候祠,让人感到如同身临其境。丞相祠堂何在?在成都那高大而茂密的翠柏林中。"锦官城"指成都;"柏森森"指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柏森森"三字渲染了武侯祠的庄严肃穆之气,为后文咏叹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做好了铺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是前来凭吊这位千古名臣的,尽管祠堂中有映阶的碧草弥漫着春意,他却无心观赏,任其自成春色;尽管黄鹂隔着树叶在啼唱着悦耳的歌声,可他无心倾听。任其空作好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两句回顾历史,当年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辞劳苦,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了一片赤胆忠心。"频烦",指多次烦劳,此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军政生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却积劳成疾,病死军中,壮志未酬,遗恨五丈原,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洒泪叹息。这两句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全部敬仰与惋惜之情。诗人用"满"而不用"沾",烘托出一代名臣壮志未酬的浓烈的历史悲剧气氛。一个"身"字,让人想到诸葛亮一生为国操劳,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的竭忠尽智精神。
古诗蜀相的意思?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蜀相杜甫古诗讲解?
蜀相
唐 ·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讲解: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古诗蜀相唐杜牧?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古诗词原文?
《蜀相》原文如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诗蜀相的历史地位?
《蜀相》这首诗写于760年,前一年杜甫刚刚结束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而此时正处于安史之乱(755——763年)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
诸葛亮的杰出政治才能和伟大精神境界,使诗人对自己身处的国家和社会现状感慨万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诗人多么希望此时此刻的大唐,也能有丞相般的忠臣贤将前来助它度过难关,再度回归太平盛世啊!
师德古诗鉴赏?
歌颂“师德”的诗句大多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物喻人,具体如下师德师风诗歌: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
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下的花朵营养了大地,提供了养料,培育了下一代。
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春古诗鉴赏?
鉴赏如下: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古诗鉴赏题?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咏蜀古诗?
关于咏蜀古诗有:
1.榻遍彩笺多咏蜀,调成锦瑟肯干齐。
出自明代储巏《再答写怀》
2.诸公高咏蜀人编,唱和舂容近百篇。
出自宋代《和题成都诸公唱和集》
3.路难休咏蜀,梦远亦登瀛。
出自宋代黄裳《丰提刑理赴西蜀》
4.我观茂陵作,载咏蜀道篇。
出自明代黄衷《夏夜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