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柳?
古诗里咏柳是: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絮赏析?
《咏柳絮》诗词原文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诗词鉴赏:
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她原来是要作翻案文章的。
同其它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
咏柳意象赏析?
古典诗词词中,借用柳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词的前二句诗词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李商隐咏柳赏析?
原文: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
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是乐游苑让人断肠的春天。为什么在今天这萧瑟的秋日,已经身披夕阳又要满带鸣蝉。
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咏柳古诗原文?
《咏柳》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初秋咏柳古诗?
初秋咏柳
初秋深闺柳,绿意朗青天。
丝飘高阳艳,墨玉步翩跹。
儿时何柔翠,壮丽花如烟。
此刻最得意,不羡云中仙。
咏柳古诗意?
《咏柳》古诗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
碧玉一样的叶子装扮着高高的柳树,垂下千万条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不知道这样细细的叶子是何人裁剪出来的,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剪出这样的叶子。
古诗咏柳诗意?
著名的咏柳诗是贺知章的咏柳诗作。碧玉妆成一树高,春天时节柳树发芽一片像碧玉一样的绿色,青翠温润。万条垂下绿丝绦。用丝绦作比写出柳树纸条的柔弱,不知细叶谁裁出,用设问句写出柳树发芽的原因,二月春风似剪刀。用剪刀比喻春风,裁出春天碧玉一样的柳叶。
咏柳古诗读法?
注音:
《yǒng liǔ》táng:hè zhī zhāng
《咏柳》唐:贺知章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í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 e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释义: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清新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好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一样。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咏柳赏析及诗意?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人别出心裁地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
一,咏柳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咏柳翻译
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三,咏柳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给人的总体印象。柳树的形象美在于它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里的“碧玉”既可指真实的玉,又暗含“碧玉小家女”(《碧玉歌》)中“碧玉”之意,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秀美的女子。古典诗词常借用柳树的形象美来形容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但此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将柳树化身为美人。
用“碧玉”来比柳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是年轻的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碧玉”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同时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四,咏柳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