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求宋词 关于七夕节的

2024年06月24日 12:39:281

求宋词 关于七夕节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杨朴】 体裁:【七绝】 类别:【】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吴绡】 体裁:【七律】 类别:【】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怨王孙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红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杰】 体裁:【七绝】 类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远】 体裁:【】 类别:【】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鹊桥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词】 类别:【】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律】 类别:【】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牵牛织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古】 类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审言】 体裁:【五律】 类别:【】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等等。

杜甫的《七夕〉的诗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杜甫《牵牛织女》诗曰:“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古时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祭拜织女,乞求智巧,即乞巧。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出现一次,所以女子们要在此夜沐浴净身,打扮得既庄重而又漂亮,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因为织女是个美女,所以还要在瓶子里插上几枝鲜花和几束红纸,前面放置一个小香炉,插上几炷香。少女少妇们在案前焚香礼拜,面向织女星座,虔诚祷告,乞求智慧和巧艺。清代诗人蔡云有诗曰:“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是输家。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一首:“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景。

明清时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针验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在七月六日,就把一个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鸳鸯水”。“鸳鸯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过夜,第二天,再晒一上午,通过阳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缝衣针轻轻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针影。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便是胜者;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线,就是败者。

《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古时候的七月七日也是女儿节,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元末有“松云道人”之称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

现代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写道:“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

七夕这天,闺阁里的秀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到田园乡野游玩,逛逛街市,尽情购物。宋朝时期,在京城汴梁专门为女子们设置乞巧物品专卖市场,即乞巧市。

宋人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东京梦华录》也有介绍:七夕前,身穿罗绮者充斥街市,随即有折来尚未开的荷花,京城中人擅做假的双头莲,赏玩一时,然后又带回家去,路人见了,纷纷流露出赞叹喜爱的神情。从乞巧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可看出当时七夕节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