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僧人形象?
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闲望吴融诗歌鉴赏?
闲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赏析:
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诗歌前四句用自描手法写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构成一幅美丽的山野风景图。诗人着眼于细小景物的描写,突出宁静、美丽、和谐。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稳睡”言鸳鸯的惬意,用词形象而贴切。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词句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过文登营诗歌鉴赏题目?
这首诗是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当时作者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诗中可以看出这位抗倭英雄的儒将风度,他在欣赏风景之际,仍不忘记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当年戚继光经常从这里登战舰出发,去文登、即墨视察部队,在路过文登营的时候,这位将军居安思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过文登营》。
吕蒙正王禹偁过鸿沟诗歌鉴赏答案?
《过鸿沟》是北宋吕蒙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叙事,点明“祖龙”的奢侈。次句叙事兼议论,斥其暴虐。三四句宕开一笔,以“惟有”二字唤起,折入题中的“鸿沟”,以“沟水”之“东流”暗喻人之更迭消长,世事之变化无常。全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咏史》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王禹偁的《过鸿沟》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作者经过鸿沟,看到“沟水东流竟不还”的景象,想到楚汉相争的往事已经一去不返,只有“浪花淘尽英雄汉”,表达出对世事变迁、英雄不再的感慨。
由于吕蒙正和王禹偁的《过鸿沟》诗歌风格相近,且主题都涉及历史变迁和人生哲理,因此常常被一起鉴赏。在鉴赏这两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主题思想:两首诗都以历史变迁为主题,通过对鸿沟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可以思考两首诗在主题思想上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对读者的启示意义。
艺术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情感。可以分析两首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它们对诗歌意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语言特点:吕蒙正和王禹偁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可以分析两首诗中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意象生动等,以及它们对诗歌整体风格的影响。
历史背景:两首诗都涉及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同时,也可以思考两首诗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吕蒙正和王禹偁的《过鸿沟》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过融上人兰若,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1.从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融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1. “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2. 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以响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央视曾播过的诗歌鉴赏类节目是什么,很唯美的?
楼主的提问相对模糊,央视播出带十个朗诵的节目有:
中华长歌行
中华情
电视诗歌散文
诗会,包括:清明诗会、端午诗会、中秋诗会、春节诗会
已停播的有:新年诗会
请问诗歌鉴赏中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之间有什么区别?
其实是一个意思。
古人喜欢附会,认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的灵性上才能够写出好的诗歌。诗歌的一般格式也基本上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而现在的误人子弟的老师更加的喜欢附会,于是造出了这么一堆意思相近的东西来。
借景抒情在借字上,一般认为景物是作者故意所为之的,而感情是事先存在的。
触景生情重点是触,是主观上的看到景物,然后不自觉的心中有所块垒、有所跌宕、有所生情,这种感情完全是那一瞬间油然而其的。也就是说景物先于情感。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比较复杂的感情与景物相互纠结,有种那种不分先后的感觉。融情于景一般故意而为之,而情景交融则真的是达到了一定的忘我境界的。
以景结情类似借景抒情,但是很明显,优于触景生情。我所说的优于,是指作者写作手法的老练程度。
写了这么多,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如果满意记得给分啊。
诗歌鉴赏,村行,杜牧,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1、这首诗描绘了山村从日暮到月出时的景象:夕阳西下,牛羊已经回来很久了,各家 各户柴门深闭, 虽然这是个月白风清的夜晚, 但灯影下须发花白的诗人却只感受到石壁上泉 流的幽咽和草丛里秋露的哭泣。诗歌营造了一种寂静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2、“叶落”非落叶,
没有僵死之感反而具有动态之美。读至此处,我看见胭脂色的棠梨叶舒缓曼妙的
从枝头飘落,坠地时仿佛还有簌簌的声响;而“花开”则让我看到了花瓣的舒展,
再加上细微的香气,这幅小画就不再是静态的图画、也不止是动画,而是立体可
感的4D 图了。至此,谁人感觉不出这山野乡村的绚烂秋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