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的兄弟?
王羲之父亲王旷,生了王羲之和他哥哥王籍之。
王羲之的对联?
王羲之的这10副对联太漂亮,太养眼啦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王羲之集字对联
王羲之的名言?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2.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3.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4.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6.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
7.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的志向?
书圣王羲之是书法人的最高理想,高贵的身份,桀骜的个性,落笔云烟,片纸亿金.我们仰视他,整个中华民族都敬重他.我们追随他,千遍万遍摹写《兰亭序》.我们传诵他,"东床"快婿"池鹅"换经.晋人的风雅,旷达,格调,意境,皆以羲之为典范.最大志向:读书做官、光耀门楣!
王羲之的雅号?
简简单单的谁就是 :“书圣”!还有就是“右军”!
下面是解释: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王羲之的女儿?
王孟姜(约342年-?),名不详,字孟姜,琅邪临沂人,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的同母姐妹。
王孟姜嫁给了南阳刘畅,生子刘瑾,王孟姜的女儿嫁给了谢玄的独子谢瑍,生下谢灵运。
家庭成员
父亲:王羲之
母亲:郗璿
兄弟: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
嫂子:谢道韫,王凝之的妻子,谢玄的姐姐
夫君:南阳刘畅
儿子:刘瑾
女儿:刘氏,夫为谢瑍
外孙:谢灵运
王羲之的字体?
王羲之字体是行书,王羲之善草书,楷书,行书,尤其以行书为最,《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曾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位。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书。
王羲之的作品。?
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它著名的还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
王羲之是东晋的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善隶,草,楷,行各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是极美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为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王羲之的爸爸?
王旷(276年—320年),字世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东晋大将军王导堂弟。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书、行书。
王旷,约于305年8月任丹阳太守,到306年初被陈敏驱逐。
西晋的八王自相残杀,造成天下大乱,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时在305年左右,司马越全面掌权。追随东海王的第三代琅邪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由于王旷与司马睿是姨兄弟,王旷306年初(也可能是被陈敏驱逐之后),来到了下邳。此时,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朝廷岌岌可危。
王旷给司马睿画策出路:朝廷不稳,北方不保,是时想要有所作为,必谋镇建邺,吾兄导与东海王之司马王衍友善,可从中为王兄通语,再王兄可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东海王妃,睿从其计,并使王旷游说王氏精英。东晋人裴启所撰《语林》说:“大将军(敦)、丞相(导)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弘(旷字世弘)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此事当在3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