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创作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杜甫传长安十年解释?
天宝五载(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官生活。杜甫应招考试落第,之后的求仕道路也坎坷波折,直到四十四岁,他才得到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杜甫在长安求仕的这十年,史称为“长安十年时期”,这时唐朝已经处在安史之乱的前夜。
所幸杜甫长安十年的艰辛生活,是其思想变化和日后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正是因为安史之乱,穷困的老杜才接触到社会现实,才进发出磅礴的才情,彰显出伟大的人格。
杜甫在长安,在疾病和饥寒中度日。看到国家破碎,民众流离失所,达官贵人依旧奢华无度。杜甫写了 《兵车行》、《丽人行》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这首长诗反映出安史之乱前唐王朝的社会实况,也是杜甫长安10年生活的总结。
杜甫长安十年的山水诗?
《丽人行》唐代: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诗的诗歌创作分几个阶段?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长安十年的读后感怎么写?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极端腐化。
不过,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杜甫诗歌创作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
杜甫的诗歌创作本着务实的态度和做法来进行创作
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是浪漫和情感真挚:“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仑送我情”………杜甫的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写实和情感凝重,这一点,仅从《新婚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可以看出来了。当然,这仅是简单一点的看法,要说详细,还可以说出许多,比如,若论诗歌的对仗和工整,李白的就不如杜甫的。
长安古意杜甫?
长安古意不是杜甫的诗,作者是卢照邻。诗是七言长诗,部分节选是: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即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个人认为从李白的一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就能完全的体现诗仙的超凡脱俗,飘逸洒脱,不拘泥于禁锢,豪气干云,令人神往。他的诗正反映了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朝代——大唐盛世的万千景象,他的诗将中国的诗歌推向了高潮,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是中华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但他的诗歌也反映了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杜甫少年时代游历多地。三十五岁以后多在长安,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狂放不羁不乏豪气,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也因此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主要有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等艺术特色,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他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同时他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长安十年杜甫经历,时间,社会状况及诗歌的表格?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