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蔡襄传蔡襄的个性特点?

2024年11月01日 10:37:561

蔡襄传蔡襄的个性特点?

蔡襄是宋代中期书坛最有影响力的书家之一,其书法五体皆能,其独创的“飞草”个性张扬,酣畅淋漓。《宋史·蔡襄传》

蔡襄的故事?

有造洛阳桥

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洛阳桥

蔡襄的背景?

背景是: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蔡襄是蔡京的堂哥。两位都是北宋时期的权臣,在书法上也非常有成就。一个是“一代名臣”端明殿学士,另一个做了五次的宰相,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却是相差的非常大,后人对他们的的评价和褒贬也是千差万别。  

蔡襄的著作?

蔡襄

北宋时期官员

代表作《茶录》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蔡襄父亲?

蔡襄的父亲是蔡琇。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确和蔡襄的关系?

蔡确和蔡襄同宗,也是同一个辈分,蔡确和蔡襄是同一个爷爷,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蔡襄是蔡京吗?

不是

 蔡京,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即状元),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

蔡襄(1011年-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其母亲卢节是圭峰著名书香门第卢仁之女。谥号“忠惠”。蔡襄从小就接受卢节“忠、诚、孝、悌”的教育,年仅18岁就高登进士,为官清廉,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蔡襄苦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吸收晋人等名家书法,与苏东坡、米芾、黄庭坚合称为北宋四大名家。

米黄苏蔡的蔡是蔡襄还是蔡京?

苏黄米蔡是对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蔡原本是指蔡京,然中华文人不耻蔡京的奸臣行径,推蔡襄以代之。这是有根据的,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齿”排辈而言,“蔡”若为蔡襄,则“蔡”应当排在“苏”之前。“苏、黄、米”皆按年齿排列,作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为“蔡”,应当毫无争议。

蔡襄的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不是蔡襄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蔡襄最后的下场?

家中病逝

蔡襄在宋英宗时期难以容身,于是出任杭州,但是半年不到母亲去世,蔡襄南归。又是半年多,蔡襄在家中去世,享年55。

  宋英宗继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蔡襄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主张,提出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但未被英宗采纳。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出知杭州,在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

  治平三年(1066年)十月,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到杭州仅仅半年多,蔡襄的母亲卢氏,去世了。蔡襄事母极孝,关于母亲,除了洛阳桥,还有个小故事。

  据说,早年在东京时,有次蔡襄办完公事,步行回府。路上碰到一位老妇人,眉眼之间很像其母,但年龄看上去要大许多。他走过去问好,并询问年纪。老妇人说,我今年一百零二岁了。蔡襄闻之,拜了又拜,感慨地说,希望家母也能如此高寿。

  即使人到中年,面对母亲去世蔡襄依然痛不可当。按制度,他需要回乡丁忧。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蔡襄,离开了杭州,再次扶棺南归。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是蔡襄,最后一次归乡之路。万般悲痛中,他安顿好了母亲的后事。母亲的故去,似乎耗尽了他生命最后的能量。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蕉溪居所逝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葬于枫亭铺头村蔡岭。友人欧阳修为他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孙蔡洸为蔡襄奏请谥于朝,孝宗赐谥“忠惠”。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题联云:“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态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