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学精髓,到了当代无疑是已走向了没落。特别是从90年代后,中国优秀诗歌和诗人几乎已销声匿迹。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旧的诗歌时代已经过去,现代诗歌还未与新时代接轨。所谓诗人和不同形式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之中。诗歌,最早产生于诗经时代,那时它作为一种歌谣被人们吟唱,其作者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楚辞时代,骚体诗歌以屈原为代表,这与当时国家战乱,宦官当道,怀王却亲佞远贤的种种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汉赋时代,集铺承之能势,辞藻之华丽正如大汉盛世。大唐迎来了诗歌的黄金时代,与其以诗取士密不可分。后来宋词元曲,看似在形式上改头换面,实则诗歌的演变,宋重文轻武,国家内忧外患。随着市民文化的膨胀,才出现小说,它完全脱离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直到近代,帝国入侵,国家沦落,顽强抗争时代又催生了新诗的萌芽。以及经文革的挫折,终于磨练出像冰心。徐志摩。席慕容等一批新的诗人。他们的诗歌,融入了大量的西方诗歌的元素,因为近代及当代中国逐渐走向了世界。至于现代,诗歌还没有发展方向。因此,当代小说大享郭敬明。韩寒等说,90后无诗人。看似武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第二:诗歌遭受中国教育冷落。我想,诗歌的命运和前途不是把握在那些死去的人手里的,而是寄希望于后人的。然而不幸的是,现在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摆设,对历史光辉的一种纪念,已成为一种可望不可即染了历史的沧桑的烟花。现在,只要你翻译下学生的试卷,看看作文的要求你就明白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是当代教育的要求,要学生学诗,不让学生学写诗。你想90后哪有诗人呢?教育无论怎样改革,作文还是言志,诗也是言志,那么为什么诗歌这种文体被排挤在外呢?这一棒子是不是打死了当代的大部分诗人?教育方面给的理由是,诗歌这种文体讲究的是精炼,以及如何如何。。。现在青年写诗,就只能写些无病呻吟的文字!
第三:诗歌遭受“商业文学”的猛烈冲击。以郭敬明。韩寒为首的小说大享,公然向诗坛挑衅。与之前后五个回合“大战”,打得诗人这边落花流水,然后便全身而退了。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是放出话来“把人踩死总是不好的!”呢?他们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去排挤这些诗人呢?韩寒诗歌《走路》等,它们迎合了中国大部分青年的精神需要。
最后,是时代进步的步伐太快与诗歌相应没有跟上节奏。不多详叙,意会吧……
中国当代诗歌的没落是显而易见的。试想,百年后,如诗歌真的在中国已是历史的辉煌篇章,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愿新的诗歌与时俱进,雄起!